
“教育初基,必从培养教员入手。” ——这句充满远见的话语,出自一位用一生践行教育救国理念的数学先驱。他,就是冯祖荀 (1880-1940), 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第一代奠基人, 北京大学数学系创办者,一位穿着布鞋布袜、叼着烟斗的“仙风道骨”式学者。
作者/柏舟 编者/柏舟
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开创者
冯祖荀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奠基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首任主任。他出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1904年作为京师大学堂首批留学生赴日,1908年入京都帝国大学专攻数学,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学习现代数学的留学生之一。1913年,他主持创办北京大学数学门(后改称数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大学数学系。冯祖荀长期担任北大数学系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数学系主任,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抗战期间,他作为“留平教授”坚守北平,保护校产,1940年病逝。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现代数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开山鼻祖”。

从杭州才子到数学系奠基人
冯祖荀1880年出生于浙江杭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秀才,重视教育,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幼年时期在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展现出过人天赋。1902年,冯祖荀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北京大学前身)。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各科名列前茅。1904年1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请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冯祖荀入选首批31人赴日留学名单,开启了中国现代数学的留学先河。
1904年赴日后,冯祖荀先入京都第一高等学校补习,后转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专攻数学,系统学习现代数学理论。留学期间,他与同学发起成立" 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 ",创办《学海》杂志,翻译介绍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中国最早的科技译刊之一。1912年归国后,冯祖荀任北京大学理科教授。1913年,他主持创办北京大学数学门(1919年改称数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大学数学系。当时首届仅招收两名学生,却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开端。
构建中国数学教育体系
冯祖荀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数学教育体系的创建和数学知识的传播上。
创建数学教育体系:冯祖荀主持制定的北京大学数学系课程体系,涵盖了解析几何、微积分、函数论、微分方程、近世代数、近世几何等现代数学核心内容。到20世纪20年代末,课程已扩展至天文学、微分几何、积分方程、集合论、变分法等前沿领域。
数学研究与知识传播:冯祖荀专长分析学,在《北京大学月刊》发表《以图象研究三次方程之根之性质》等论文。他翻译的数学著作和编写的教材,如《微分方程式论》在《数理杂志》上连载,推动了微分方程在中国的早期研究和学习。
学术组织与交流推动:1929年,冯祖荀与物理学家张贻惠发起成立中国数理学会;1935年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他当选为9名董事之一。这些组织为中国数学家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数学教育界的先驱
冯祖荀的工作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作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创办者和长期主任,冯祖荀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开山鼻祖”。他培养的弟子如傅种孙、江泽涵等成为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的教学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学教育的方向。冯祖荀建立的数学教育体系成为国内各高校的范本。他主张的“教授治学,学生求学”理念,对北京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产生了持久影响。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南迁,冯祖荀因健康原因留守北平,担任“留平教授”,保护校产。他曾与周作人一同努力,保全了北大理学院的实验仪器。
用教育点亮中国数学之光
“人家早就告诉我,京城的街道都是正南正北,横平竖直的。可我在京城的头几天,怎么也分不清楚东南西北,一出门就迷路”。冯祖荀用他60年的人生历程证明:真正的教育成就不仅在于个人学术造诣,更在于体系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从杭州私塾到京都帝大,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他走了一条开创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独特道路。学术发展需要国际视野,但教育根基必须扎根本土。当今天的数学学子学习严谨的数学体系,当中国数学研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冯祖荀的精神遗产依然在滋养后来的教育工作者。“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冯祖荀——这位从杭州走出的数学教育家,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奉献与远见,他的贡献与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