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科目,承载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重任。新课改明确指出分层学习与自主预习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开展小学数学分层式自主预习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正式开展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但目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分层式自主预习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该怎么办?
预习内容的分层设计是首要步骤。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认知水平、数学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分层式自主预习环节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设计分层式自主预习内容与策略,以此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探究,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情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预习数学知识,为开展课堂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主预习分为基础层、进阶层、拓展层。针对学习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设计以复习旧知识、熟悉基本概念为主的引导型任务,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新知识的信心;进阶层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探究新知、理解算理为核心的任务,让学生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拓展层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分层式自主预习,能够推动每个学生在自身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进步,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预习过程的方法指导不可或缺。在传统小学数学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缺乏对学生预习过程的关注,学生容易被较难的知识或问题所困扰,影响到整体的预习效果。因此,在开展分层式自主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学习方法与建议,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符合自己预习的方法与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与质量。例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详细的步骤引导和范例参考,降低他们的预习难度,避免打击他们的预习积极性。详细的步骤指引和范例参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预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自主性与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清晰地了解所学的新知识内容。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预习指导单”,明确各层次学生的预习目标、内容、方法及自评标准,帮助学生有规律地进行预习,提高他们的预习效率。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预习中存在的疑问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答疑解惑。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运用线上预习平台,在线上发布预习指导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在线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及时得到反馈。
预习结果的差异化运用是闭环关键。预习是为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做铺垫。因此,教师需要将分层式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以此充分发挥预习环节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各层次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对于基础层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快速带过,而对于各层次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对于进阶层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堂上交流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化发展。在学生进行分层式自主预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预习过程中还未解决的问题相互分享、逐步解决,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基于预习的精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评价机制的分层激励持续促进发展。有效的预习评价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分层式自主预习过程中,应该注重预习评价,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升预习的质量。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避免出现评价存在主观性或片面性的现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应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进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侧重于评价他们的思维创新与探究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式自主预习,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其的关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完善的分层式自主预习体系,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9日第7版
作者:杨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