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高光
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 ,“选官制度” 与 “民间教育” 深层绑定。作为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核心通道,科举制度直接催生了私塾这一面向平民的基础教育载体,二者相辅相成,贯穿了近千年的封建教育史。
明清时代,福清的私塾主要有家塾和学馆两种。塾师多为落第秀才、退休官员或饱学之士等文人,靠学生束修(古代学生拜师时必备贽见之礼,主要为酒肉、丝绸、礼金等)以维持家计。私塾大多设在祠堂、寺庙、民房或塾师家里,课桌椅多由学生自备。课程有教读、练写和作文 3 种。初入塾的儿童以识字为主,授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教材,女生则读《女儿经》。对一定程度年长的学生,授以《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五经》以及各种实用杂字。对于低年级学生,塾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注重背诵练习,讲解较少,因此多数学生不能立即理解教材内容的意义。写字包括描红、临摹。凡学生写得好的字,塾师就用红笔在字旁画“○”,写不好则打 “×”,以示优劣。高年级学生主要授以作文,主要是学写八股文和吟诗作对。
民国初期,福清公立学校甚少,私塾遍布城乡,许多教师都是前清廪生、秀才,可谓桃李满园,盛极一时。占阳村自古就是化南里 63 个自然村的中心村,文脉传承源远流长。占阳中心小学的前身,可追溯至后卓村福兴院。
福兴院又称“福兴寺”,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 年),废于元代,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建,后经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诸年间及近年的多次修葺、扩建,现存大雄宝殿、文昌阁、龙岗书院等108间殿舍,释道儒三家文化在此交融共生,为书院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福兴院中的龙岗书院——这座依托千年古寺兴办的书院,自明清以来便是福清县化南里一带的文化地标。这里既是文人墨客讲学论道之所,也是乡村子弟求学启蒙的重要场所。
1925年,化南里泽岐村薛继融先生(字仲南,号香斋先生)向县政府申请,在福兴院龙岗书院创办“化南中心小学”,招收化南里63个乡子弟入学。当时,学生只有十几人,私塾先生有:瞻阳村何德夫,字道崇,号大大先生;高山镇前王村王谷宜先生。办学7个月后,薛继融先生逝世。学校续聘三山镇瑟江村翁楚卿先生、塘北村张嘉笃先生前来任教。
随着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城乡,其后,福清县成立塾师甄别委员会,对各村私塾办学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并关停部分私塾,化南中心小学完成历史使命,正式解散。
为延续教育火种,瞻阳村乡贤们奔走倡议,整合书院残存资源,在占阳何氏宗祠内继续开办“化南中心小学”,并吸纳村中4个私塾的教师和学生,解决本村及周边村落子弟的就学之困。这一举措,既是对私塾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是福清南部乡村教育向近代公立教育转型的缩影。

1929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更名为"瞻阳中心小学"。当时的瞻阳中心小学虽条件简陋,却汇聚了一批心怀教育热忱的教书先生。初始,由何德夫先生主持校务工作,依然向化南里63村招收学生,但限于条件,仅招收60余位学生,分成两个班上课。这个阶段,学校以国文为主科,算术及其他科目均属附科,并无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何德夫先生饱读诗书,深谙经史子集,授课时既保留私塾教育中对经典诵读的重视,又引入民国新式教材中的算术、常识等内容,兼容并蓄;何积谈先生擅长启蒙教学,对蒙童因材施教,以生动易懂的讲解替代私塾传统的 “死记硬背”,让识字、写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何祥祥先生注重实践教学,常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田间作物、辨识自然草木,将生活常识融入教学之中;何培美先生则以严谨细致著称,对学生的课业批改一丝不苟,既重视知识传授,更注重品行教化,常以 “修身立德” 的古训勉励学生。
其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先后聘请海口镇陈润之先生、龙田镇何仲文先生、福清城关郑秉洪先生、楼前村薛天锡先生等担任校长,推动乡村教育普及。
1931年以后,何端楚、薛天锡、黄名金、何金基等先生陆续担任校长,几位先生秉持 “教育救国、育人兴乡” 的初心,以微薄的薪酬、简陋的教具,撑起了瞻阳中心小学的创业之路。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承着 “尊师重教、崇文向善” 的乡风文脉,许多学生后来成为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或远赴他乡求学深造,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抗日战争时期,瞻阳中心小学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办学。校舍毁坏,乡贤与师生们便自发修缮;物资匮乏时,学生们自带桌椅、笔墨,先生们则无偿授课,甚至拿出自家粮食接济贫困学子。这段艰难岁月中,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成为凝聚乡邻、传递爱国情怀的阵地——先生们在课堂上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组织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将家国大义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心中。

1964年,学校更名为“占阳中心小学”,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批年轻教师加入教学队伍,带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7月2日,经福清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恢复占阳学区,下辖15所完小。2004年4月学区改制为中心小学,其职责不变。

从龙岗书院的文脉延续,到化南中心小学的初创坚守,再到瞻阳中心小学、占阳中心小学的蓬勃发展,百余年来,这片土地上的教育薪火从未熄灭。如今,恰逢百年校庆,回望这段从私塾到现代小学的发展历程,既是对先辈办学初心的致敬,更是对 “崇文兴邦、育人致远” 文脉传承的最好诠释——那些曾在古寺、祠堂中点亮的读书灯,如今已化作照亮万千学子成长之路的教育之光,继续书写着玉融大地的教育传奇。
来自:印象福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