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韵文之脉:诗、词、曲的审美流变与精神承续
中国古典韵文,自《诗经》《楚辞》发轫,历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诸座高峰,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审美长廊。其间,诗、词、曲三者,既一脉相承,又各擅胜场,共同勾勒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与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
诗至唐代,臻于鼎盛。其审美核心在于“意境”的营造与“格律”的精严。无论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飘逸,还是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沉郁顿挫,抑或王维“明月松间照”的空灵禅意,皆旨在构建一个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艺术空间。近体诗(律诗、绝句)在平仄、对仗、用韵上的严格规范,犹如精美的牢笼,激发着诗人们于限制中追求自由、于法度内施展才情的创造力。唐诗的精神气质,总体上是昂扬向上的,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江山社稷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咏叹,体现着一种“盛唐气象”的集体人格。
及至宋代,词体大兴。词源于民间,本为“胡夷里巷之曲”,后经文人雅化,成为“一代之文学”。与诗相比,词更侧重于“心境”的细腻抒写与“词境”的幽微缔造。它突破了诗之“言志”传统,更专注于“缘情”,尤其长于表现那些幽深婉曲、诗体难以容纳的私密情感。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羁旅愁绪,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身世悲感,苏轼“明月几时有”的宇宙之思,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致情怀,无不将内心的褶皱细腻铺陈。词有词牌,句式长短参差,音律更为繁复多变,这种形式本身就更适合传递起伏跌宕、复杂微妙的情绪节奏。宋词的精神,在于其“深”与“隐”,于儿女情长、家国沧桑中,见出士人心灵的深度与曲折。
元代,曲艺勃兴,散曲与杂剧并盛。曲可视为词在民间化、世俗化道路上的一次激变。其审美特质,突出表现为“意趣”的酣畅与“语言”的本色。相比于词的含蓄蕴藉,曲则追求“豪辣灏烂”、“痛快淋漓”的审美效果。关汉卿自称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正是其叛逆不羁、直面现实精神的写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叠加,直指天涯羁旅的苍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慨叹,更是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历史兴亡的本质。曲在语言上大量吸纳口语、俗语,不避俚俗,活泼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其精神核心在于“真”与“俗”,敢于撕破温文尔雅的面纱,直率地表达人性的欲望、社会的矛盾与个体的牢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俗关怀与批判力量。
从诗之“境”,到词之“心”,再到曲之“趣”,中国古典韵文的流变,不仅是文学形式的新陈代谢,更是审美重心与时代精神的深刻转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华夏美学的丰富维度,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破体与通变:论词曲对诗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后起文体总是在对前代经典的“尊体”与“破体”的张力中,开拓出新的艺术疆域。词之于诗,曲之于词,莫不如此。它们既汲取传统的滋养,又勇于打破窠臼,从而实现“通变”与发展。
词对诗学传统的超越,首先体现在其“内转”倾向。诗,尤其是唐诗,多以外部世界的宏大叙事或即景抒情为主,情感抒发相对开阔明朗。而词则实现了由外向内、由世界向心灵的深刻转身。它将审美视角探入更为幽微、私密的内心世界,大量表现闺阁情怀、伤春悲秋、离愁别绪。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描绘的是一幅精致而封闭的闺阁图景,情感细腻如丝。这种“内转”,并非退缩,而是对人性情感复杂性的深度开掘,弥补了诗歌在表现私人化情感方面的某些不足。其次,词在形式上借助词调的音乐性,创造了更为灵动、参差的句式节奏,打破了齐言诗较为均衡的节律感,更贴切地摹写心绪的起伏婉转。
曲对词乃至诗学传统的颠覆则更为显著,可称之为一次“外向”的突围。其一,曲极大地拓展了表现题材的边界。诗庄词媚,题材各有侧重,而曲则真正做到了“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它将笔触伸向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商贾、妓女、乞丐、农夫等各色人物,谈论金钱、名利、世态炎凉,甚至不避讳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阴暗面。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乡民的独特视角,将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解构为一场滑稽的闹剧,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与颠覆精神。其二,曲在语言上进行了一场革命。它大量运用口语、俚语、方言、象声词,形成了一种活泼生动、酣畅淋漓的“蒜酪”风味。这与诗词追求典雅、含蓄的语言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关汉卿笔下“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的直白自诩,在诗词中是难以想象的。这种语言的本色化,使得曲更贴近下层民众的生活与情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然而,无论是词的“内转”还是曲的“外向”,它们都未曾真正脱离诗学传统的根脉。词之婉约,可见《诗经》“国风”的缠绵与《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词之豪放,则承续了诗言志的雄浑气魄。曲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亦可上溯至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唯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只是,词与曲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将这些传统因子与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由此可见,韵文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运动中得以生生不息。词与曲的成功,在于它们既尊重了文体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又敢于打破前代文体造就的审美定势,从而开辟了新的情感表达空间与艺术境界,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指出,唐诗的鼎盛源于其严格的格律要求,这种规范极大地限制了诗人的创造力。
B. 材料二认为,词实现了由外向内、由世界向心灵的深刻转身,完全摒弃了诗歌的言志传统。
C. 两则材料都谈到,曲在语言上大量吸纳口语俗语,这与诗词追求典雅含蓄形成了鲜明对比。
D. 材料二强调,词和曲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之文学”,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彻底脱离了诗学传统。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纵向梳理了诗、词、曲的审美流变,脉络清晰。
B. 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词的“内转”与曲的“外向”进行对比,突出其差异。
C. 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经典作品作为例证,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D. 材料二最后一段总结指出,韵文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彻底打破传统,实现全新创造。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4.材料一提及,宋词“更专注于‘缘情’”,“长于表现那些幽深婉曲、诗体难以容纳的私密情感”。请任选一篇宋词,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5.班级举办“古典韵文新唱”创作活动,要求运用材料中介绍的诗词曲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审美特质进行创作。请你选择一种文体(诗、词、曲均可),写一小段作品,并简要说明你的创作如何体现了文本所述的审美特质。(6分)
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文本一:
春来了。这座小城仿佛是从一个沉沉的、旧旧的梦里,慢慢地、不情愿地醒转过来。护城河的水,绿了,却不是那种鲜亮的翠绿,是一种含着些微尘土的、沉静的绿,缓缓地流,几乎看不出它在流动。河边的垂柳,爆出些鹅黄的、米粒大的芽苞,风一来,便软软地拂动着,像未曾梳拢的、少女的额发。
她就住在河边的一所老房子里。日子对于她,也像这护城河的水,看不出流动的痕迹。她常常坐在临河的那扇北窗前,一做针线,就是一下午。偶尔抬起头,望望窗外那一片天,和天底下那几株永远沉默的柳树。她的心思,有时也像那柳絮,轻轻地、没有目的地飘一阵,末了,还是落回到这间屋子,这张椅子上。
隔壁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是那个总是穿着灰布长衫的落魄戏子在吊嗓子。那声音,不圆润,甚至有些沙哑,像一根生了锈的琴弦,在心上来来回回地磨着,磨出一种微凉的、迟钝的痛。她不讨厌这声音,这声音让这过于寂静的午后,有了一点依托。
她想起前几日,在巷口遇见他。他穿着一件半旧的青布学生装,腋下夹着几本书。他对她笑了笑,叫了一声“翠姨”。她也笑了笑,却很快地低下头去。她看见他脚上那双黑色的、系带子的学生鞋,鞋帮上沾了些新鲜的泥点。就那么一瞬间,她心里忽然被一种极柔软的东西充满了,满得发胀,又空得发慌。她回到屋里,坐在窗前,半天没有动一下。窗外的柳丝,在她眼里,便都化作了那日他额前柔软的黑发。
这念头是罪过的么?她不敢深想。只觉得脸上微微地热起来。她拿起针,努力地把自己的精神,凝聚在那小小的针尖上。可是那针脚,不知不觉间,竟绣出了一片柳叶的形状,细长,而微弯。
胡琴声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四周又恢复了那庞大的静。只有阳光,悄悄地移动着,从窗棂的这一格,爬到那一格。光里有无数细小的尘埃在飞舞,忙碌地,却又毫无声息。她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像这其中的一粒,被一种无形的气流托着,上上下下,由不得自己。
春天,是真的来了啊。她听见心里有这样一个声音,轻轻地叹息着。
(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有删改)
文本二:
我认得一个老人,他说他年轻时是这里最好的船工,能一眼看透江底的心思。现在他的船朽了,搁在岸上,像一条死去的大鱼骨架。他呢,就日日坐在那骨架旁边,望着江,一看就是一天。
我去找他,带了一瓶酒。他咧开嘴笑,露出仅剩的几颗黄牙。我们就在那破船投下的阴影里,对着江,你一口我一口地喝。酒是劣质的烧刀子,辣喉咙,但喝下去,肚子里就暖烘烘的。
“这江啊,”他用袖子抹了抹嘴,开始说了,“它不说话,可什么都懂。它见过娶亲的花船,吹吹打打,红绸子飘得满天都是;也见过逃难的人,抱着木头,哭爹喊娘。它吞下去的东西,多了去了。金子的簪子,沉沉的箱子,还有数不清的死人……它也不嫌多,也不嫌少,就那么流着。”
他指了指江心一处打着旋儿的水面,“那儿,民国十二年,沉过一条大货船,装满了洋火和洋布。老板也跟着下去了。啧啧,那么多的洋火,要是都能划着,怕是能把半边的天都照亮喽。”他说着,眼神迷离起来,仿佛真看见了那场不存在的大火。
他又说起自己的一次险遇,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江上起了罕见的暴风,他的小船像片树叶一样被抛来抛去。“那时候啊,我就想,完了,这回要去见龙王爷了。可我心里不慌,我就跟江说,老伙计,我这条命,今天就交给你了。你让我活,我以后年年给你敬酒;你让我死,我也没二话。”结果,他被浪头打到了一个陌生的滩涂上,活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他拍了拍身边腐朽的船帮,像拍着一个老兄弟的肩膀,“人啊,不能跟江拗着来。你得顺着它,敬着它。它给你的,你拿着;它拿走的,你也别惦记。”
太阳渐渐西沉,江面上浮起一层金红的光。老人喝光了最后一口酒,把瓶子用力扔进江里。“喂它一口。”他嘿嘿地笑着。那瓶子在金光里闪了一下,便不见了。江水流得还是那么平缓,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也仿佛什么都发生过。
(节选自阿城《船工》,有删改)
文本三
这园子不算是古园,也没有名字,就在我们胡同的尽东头,一堵半塌的土墙围着。不知是哪一任房主留下的,如今荒着,长满了杂草,高高低低的,倒也自在。我常去,尤其是在心里不痛快的时候。那里的静,不是死寂,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厚厚的静,像一层软絮,能把外头的喧嚣,连同心里的烦躁,一并吸了去。
园子中央,有一棵极大的枣树。是真的老,树身粗得两个孩子抱不过来,树皮皴裂着,深一道浅一道的纹路,像是凝固了的痛苦的痉挛。都说它不结果子了,至少我从未见过。可它还是活着,每年春天,慢吞吞地抽出些稀稀拉拉的叶子,颜色也不是鲜绿,是一种蒙了尘的、沉甸甸的绿。
我总爱看这棵老枣树。看着它,就仿佛看见了时间本身——不是流水一样的时间,是凝固了的、有了分量和形状的时间。它什么也不说,只是站在那里,用它全部的躯体,承受着风、雨、雪、还有这胡同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它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又像一个无言的审判官。
有一年夏天,下了一场极猛的雷雨。我躲在隔壁的门洞里,看见一道紫色的电光,像一条恶毒的鞭子,直直地抽在那枣树最高的枝桠上。咔嚓一声,一段枯枝带着几片焦黑的叶子落了下来。雨停后,我走进园子,看见那断裂处露出的白森森的木质,像一根戳出来的骨头。我原以为它会就此颓唐下去。可过了些日子,我再去看,那伤口周围,竟又隐隐地泛起了一层青苔的绿意。它还是那样站着,沉默着,仿佛那场几乎致命的雷击,不过是又一个寻常的夜晚。
园子的角落里,不知何时,搬来了一对燕子,在颓墙的破洞里做了窝。它们忙碌极了,衔泥,捕虫,喂着那一窝永远张着黄嘴丫的小燕子。那忙碌是具体的,充满了生的欲望和紧迫。它们的生命是那么短促,那么急切,与老枣树那近乎永恒的、迟缓的沉默,形成了奇妙的对照。一个在说“快”,一个在说“慢”;一个在歌唱生命的欢腾,一个在诉说存在的坚韧。
我在这园子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看着那老树,那飞燕,心里的那点纠结,似乎也就淡了。个人的那点悲喜,在这庞大的、无言的生与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们只是存在着,一个用它的静,一个用它的动,告诉了我一些最朴素的道理。这些道理,书本上不曾写得这样明白。
太阳偏西了,把我和老枣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荒草地上。燕子的啁啾也渐渐稀了。我该回去了。走出园子,回头再看一眼,那老树在暮色里成了一个墨黑的剪影,比白天更显得沉默,也更显得坚定。
(改编自汪曾祺《花园》)
6.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中“护城河的水”“垂柳”“胡琴声”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沉静、感伤而略带压抑的氛围,与人物的心境相融合。
B. 文本二通过老人对“江”的讲述,塑造了江流博纳、深沉、有时甚至残酷的形象,它既是自然的实体,也是命运与历史的象征。
C. 两篇文本都擅长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文本一中翠姨“很快地低下头”,文本二中老人“拍了拍身边腐朽的船帮”。
D. 文本一侧重通过人物的内心涟漪来折射情感波澜,文本二则主要通过人物的传奇经历和富于哲思的语言来塑造形象、传达感悟。
7. 下列对文本二和文本三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二中的“我”是故事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而文本三中的“我”则是自我情绪的调节者与自然哲思的领悟者,后者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
B. 文本二结尾老人将酒瓶扔进江里的细节,体现了他对江的敬畏与回馈;文本三中对老枣树与燕子的描绘,则主要为了表现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C. 文本二的语言质朴、口语化,富于生活哲理;文本三的语言则冲淡、雅致,于平实白描中蕴含深长的韵味,体现出纯熟的散语风格。
D. 两篇文本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文本二中的人与江、文本三中的人与园,都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对话的关系。
8. 文本一和文本三在文体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人认为,可以将文本一的内容用文本三的风格进行改写。你认为是否可行?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4分)
三个文本都体现了中国文学中“境由心生”的创作传统,即外在景物与人物内心世界紧密关联。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传统在三个文本中分别有怎样不同的体现。(6分)
(三)阅读 III(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小题。
材料一:
先是猎①以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知韩侂胄将开边,荆襄必受兵,乃贻书当路,请号召义士以保疆场,刺子弟以补军伍。增枣阳、信阳之戍以备冲突,分屯阳逻五关以捍武昌,杜越境诱窃以谨边隙,选试良家子弟以卫府库。输湖南米五十万石于襄阳,又以湖北漕司和籴米三十万石分输荆、郢、安、信四郡,蓄银帛百万计,以备赏犒。拔董达、孟宗政、柴发等,分列要郡。至是赴镇,计金攻襄阳,则荆州尤为重镇,乃修高氏三海,筑金銮、内湖、通济、保安四匮②,达于上海而注之中海;筑拱辰、长林、药山、枣林四匮,达于下海;分高沙、东奖之流,由寸金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又于赤湖城西南遏走马湖、熨斗陂之水,西北置李氏匮,水势四合,可限戎马。高氏三海者,高保融据荆南时,分江流,潴为大泽,以遏北方戎马者也。太祖并天下,虑窃据者为后世患,乃决而去之。猎复修治,以为荆州之险。
监察御史娄机知韩侂胄锐意欲用兵,极口沮之,谓:“恢复之名非不美。今士卒骄逸,遽驱于锋镝之下,人才难得,财用未裕,万一兵连祸结,久而不解,奈何?”侂胄不悦,其议愈密,外廷罔测。机又上疏极谏:“密谋虽人莫得知,而羽书一驰,中外惶惑。”侍御史邓友龙方主用兵之议,机诘之曰:“今日孰可为大将?孰可为计臣?正使以殿岩③当之,能保其可用乎?”友龙不能答。
十二月,癸巳,以宰相陈自强请,遵孝宗典故,创国用司,总核内外财赋。户部尚书李大性条陈利害,谓兵不宜轻举,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府。遂以自强兼国用使,费士寅、张岩同知国用事;掊克民财,州郡骚动。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五十七》)
材料二:天下之势,有强弱,有虚实。强者不可轻犯,弱者不可轻弃。敌之情状,不可不察;我之虚实,不可不知。敌有衅,则我乘之;敌无衅,则我待之。内修政事,外备边陲,蓄财养兵,以待其时。淮者,天下之脊也。守淮则江南安失淮则江南危屯田以实边积谷以养兵。选将练兵,激励士气,使士卒乐为我用。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将帅久任,则士卒安;官吏久任,则政事成。战不可轻举,必待天时、地利、人和。
(节选自辛弃疾《美芹十论》)
【注】①猎:吴猎,字德夫,号畏斋,潭州醴陵(今湖南醴陵)人。南宋主战派名臣,历任户部员外郎、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开禧北伐期间主持荆襄防务。②匮:水库。③殿岩:官职代称,指殿帅。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 3 处不给分。(3分)
守淮A则江南安B失淮C则江南危D屯田E以实边F积G谷以养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备,防备,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备”意思相同。
B.当,承担、担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的“当”意思和用法相同。
C.利,利益,名词,与《六国论》中“非兵不利”的“利”意思和用法不同。
D.安,军心稳定,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娄机坚决反对韩侂胄北伐,认为当前士卒骄惰、财力不足,若仓促开战,可能会兵连祸结。
B.韩侂胄力主北伐,积极筹备战事,侍御史邓友龙支持其北伐,却在娄机质问下无言以对。
C.李大性因反对轻率北伐触怒韩侂胄遭贬,不再担任户部尚书,朝廷随后让陈自强担任该职。
D.材料二认为,敌人出现破绽时可以趁机进攻,若敌人无破绽就耐心等待,战争不能轻举妄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密谋虽人莫得知,而羽书一驰,中外惶惑。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4.材料一中吴猎的做法与材料二中辛弃疾的观点有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5~ 16 小题。
书韩幹牧马图(节选)
苏轼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丹青引 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15.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诗首句“舐笔”写画工惨淡经营的情态;“先生曹霸”写韩幹的师承,写出韩幹系出名门。
B.苏诗第五句,描写画中之马华美照人的配饰;接着,以“自然”赞美了韩幹笔下马的形象。
C.“玉花”,玄宗所乘马名,诗中指画中之马。“庭前”指庭阶上真马,“屹”表现二者的神貌。
D.玄宗看到画十分满意,故“含笑赐金”;掌管马匹的官员的反应,侧面表现了曹画的神韵。
16.两首诗都写到了曹霸、韩幹,在处理上有什么不同?(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傍晚,李华在教学楼走廊远眺,遥见洁白云朵从秀美山峦间悠然而起,鸟儿纷纷振翅归巢,口中不禁吟咏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 ”。
(2)校园歌手大赛的舞台上,一位选手演唱到高潮处突然收声,全场观众随之陷入寂静,觉得心中有万千思绪在潜滋暗长,恰如《琵琶行》“ , ”所描绘的境界,让无声的留白成为最动人的情感注脚。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字是承载中华文化密码的独特符号,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礼制传统与语言智慧。
名与字构成古人完整的称谓体系。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祖择名,寄托家族期许;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标志成人立世。在礼法森严的古代社会,名与字的使用泾渭分明:自称必用名以示谦卑,尊长称晚辈可直呼其名;而对尊长必须称字表敬,平辈相交亦以字相称。若直呼其名,则被视为大不敬。
名与字的联系颇具深意。清代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将其归纳为五类:同义相训(如诸葛亮字孔明)、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连类推论(如岳飞字鹏举)、据义指实(如苏轼字子瞻)、辨物统类(如周瑜字公瑾)。这些精妙的搭配,既展现了汉语的丰富性,更体现了古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文化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取名择字还常暗合易理。如茶圣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白居易字乐天,典出《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又暗合"乐天知命"之境。这种将经典智慧融入日常称谓的做法,正是中华文化"道器不离"特质的生动体现。
随着时代变迁,名与字逐渐合一,但命名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依然延续。当代姓名虽简化为单名或双名,却仍是家族传承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18. 文中画线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观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19. 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名与字的关系属于"据义指实"的一项是( )(3分)
A.孟轲,字子舆("轲""舆"皆指车辆)
B.杜牧,字牧之("牧"意为治理)
C.李清照,字易安("易安"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D.黄庭坚,字鲁直("鲁直"寓意敦厚刚直)
20.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其名与字均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请运用文本中的分类方法,判断这种命名方式属于哪一类,并说明理由。(4分)
21. 当代社会出现了"王者荣耀""谢主隆恩"等标新立异的姓名。请结合文本观点,评析这一现象。(4分)
22. 某校文化社计划开展"姓名字里的文化密码"主题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子课题,并说明研究价值。(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发现自己不停地努力,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2026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二)
1.C【解析】A项错误:材料一指出格律是“精美的牢笼”,意在说明规范激发了创造力,而非“极大地限制”。B项错误:材料二说词“突破了诗之‘言志’传统”,并说“它们都未曾真正脱离诗学传统的根脉”,并非“完全摒弃”。D项错误:材料二强调词曲的成功在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运动,在于“创造性的转化”,而非“彻底脱离”。
2.D【解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核心观点是韵文发展在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运动,在于“创造性的转化”,而非“彻底打破传统”。
3.推陈出新(1分)。①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在于论述词、曲这两种后起文体,如何在继承(“陈”)诗学传统的基础上(1分),②通过“内转”、“外向”、语言革命等方式,实现突破与创新(“新”),从而开拓出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代之文学”(1分)。【解析】“推陈出新”精准地概括了材料二所论述的词、曲发展与诗学传统的关系。“陈”指代已有的诗学传统,“新”指代词、曲在审美焦点、题材、语言等方面的新变。学生需理解这种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而非片面强调“打破”或“固守”。
4.示例:①教材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体现宋词“缘情”与抒写幽深私密情感的典范(1分)。②词作开篇连用七组叠字,层层递进地渲染出词人内心无所依傍、空虚迷茫的复杂心绪(1分)。③后续通过“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将外在凄清秋景与内心孤寂、凄苦、哀婉的个人化情感深度融合(1分)。④这种细腻幽微、婉曲深挚的情感世界,以及通过意象与音律精心营构的愁境,正是诗体较难充分表现的,充分体现了宋词长于“缘情”的特质(1分)。【解析】作答需包含四个要点:明确篇目(1分)、结合词句分析情感内容(1分)、点明其“私密”“幽深”特质(1分)、总结回扣“缘情”观点(1分)。答案需紧扣文本观点,分析具体深入。
5.示例一(选择“曲”):
创作(3分): 【双调·沉醉东风】网课闲吟
屏幕里先生讲演,书桌前学子难眠。鼠标点点忙,消息频频现。盼只盼下课铃儿响彻天,速速逃离这方寸间,点外卖炸鸡撸串。
说明: 我的创作体现了材料中所述元曲的审美特质。(1分)①题材“外向”,聚焦当代学生上网课这一市井生活新场景,真实反映现实。②语言“本色”,运用了“点点忙”、“频频现”、“撸串”等大量口语、俗语,活泼生动,充满生活气息。③意趣“酣畅”,直率地表达了对网课的些许无奈与对课后休闲的期待,情感流露直接痛快,不事雕琢。(任选一个答即可得2分)
示例二(选择“词”):
创作(3分): 如梦令·夜读
孤影青灯书卷,星沉月隐更断。掩卷忆前程,愁绪似丝缭乱。轻叹,轻叹,前路几多迷漫。
说明: 我的创作体现了材料中所述宋词的审美特质。(1分)①它侧重于“心境”的细腻抒写,刻画了深夜独坐、对书兴叹的私密内心世界,展现了迷茫、孤寂的幽微情感。②它遵循了《如梦令》词牌的音律和句式要求,借助长短句交替,摹写了心绪的婉转起伏。(任选一个答即可得2分)
【解析】评分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本身能较好地体现所选文体的核心审美特质;二是说明部分能准确、清晰地指出创作具体如何体现了文本中所述的审美特质。
6. C【解析】此项的表述不够准确。两篇文本虽然都有动作描写,但文本二的核心魅力并非在于细腻的动作刻画,而在于老人充满哲思与传奇色彩的语言(对话)本身,以及通过这种语言所构建的“江”的意象与船工的精神世界。动作描写在两文中并非最主要的艺术手段。A、B、D三项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是准确且深刻的。
7.D 【解析】A项“更强烈的抒情性”对比不成立;B项文本三的描绘不止于“顽强与活力”,更有对时间、存在的哲思;C项对文本三语言“冲淡、雅致”的概括不如D项精准;D项准确概括了两文的核心精神关联。
8. 不可行。(1分)
理由如下:① 文体功能与核心诉求不同:文本一是一篇诗化小说,其核心在于通过含蓄、抒情的笔调,勾勒人物(翠姨)微妙的情感涟漪与悲剧命运,叙事服务于意境与情绪的营造,情节淡化。而文本三是一篇小说化散文(或哲思性散文),其核心在于作者(“我”)对生命本质(生、死、如何活)的直接、深刻的哲学思辨,叙事和景物是为严峻的自我拷问与灵魂探索服务的。(2分)② 风格差异巨大:将文本一那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少女怀春的幽微情愫,改用文本三那种沉郁、凝练、直面存在核心的哲思语言来重写,势必会丧失原文特有的诗意朦胧之美与情感的含蓄张力,显得生硬且不伦不类。两种文体风格承载的是完全不同质地的生命体验。(1分)
9.① 文本一(诗化小说):主要体现在情感与景物的诗意同构。如“护城河的水,绿了,却不是那种鲜亮的翠绿”,映衬人物心境的沉郁与不为人知的黯淡;“胡琴声……像一根生了锈的琴弦,在心上来来回回地磨着”,将无形的内心隐痛具象化为可感的听觉意象;“柳丝”化作“他额前柔软的黑发”,则是情窦初开时爱屋及乌的心理投射。(2分)
② 文本二(散文化小说):主要体现在人物阅历、性格与叙述对象(江)的相互塑造。老人将一生的沧桑、敬畏、豁达都投射到江上,江在他口中成了懂得一切、吞噬一切、需要被敬畏的“老伙计”。江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老人内心世界与人生哲学的外化。平静或暴烈的江,对应着老人所理解的无常与恒常的命运。(2分)
③ 文本三(小说化散文):主要体现在个人心境与自然生命的哲理互观。“我”内心的“不痛快”在园子的“静”中得到安抚;老枣树的沉默、坚韧与创伤后的复苏,是“我”所领悟的应对时间与磨难的生命态度的外化;燕子的忙碌与老树的迟缓构成的“快”与“慢”的对照,则启发了“我”对生命不同形态与意义的思考,最终使“个人的那点悲喜”得以淡化。景物是触发哲思、安顿心灵的媒介。(2分)
10.BDF【解析】句意:守住淮河那么江南就会安定,失去淮河那么江南就会危险。实行屯田来充实边疆,储存粮食来供养军队。“守淮则江南安”与“失淮则江南危”形成对仗关系,故从BD处断开;“积谷以养兵”与“屯田以实边”句式对称,故从F处断开。
11.B【解析】A.正确。句意:增加枣阳、信阳的驻军来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军营)以及意外的变故。B.错误。承担、担当/应当。句意:即使让殿前司长官来担当这些职务。/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C.正确。名词,利益/形容词,锋利。句意:户部尚书李大性逐条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不是武器不锋利。D.正确。军心稳定/哪里。句意:那么士兵就会安定。/如今在哪里呢?
12.C【解析】C.“不再担任户部尚书,朝廷随后让陈自强担任该职”错误。李大性因反对北伐被贬后,陈自强兼任的是国用使,而非户部尚书。原文明确提到“以自强兼国用使”,户部尚书职位并未提及由陈自强接任。
13.(1)(朝廷的)秘密决策虽然无人知晓,但紧急军报一旦传递,朝廷内外都惊恐不安。(2)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智谋勇气的人大多被他们溺爱的人或物困扰。【解析】(1)“密谋”,秘密决策;“驰”,传递; “中外”,朝廷内外。每个字1分,句意1分(2)“忽微”,极细微的事情;“所溺”,溺爱的人或事物;“于”,被。每个字1分,句意1分。
14.①都重视战备基础与后勤保障。吴猎屯粮、修防御工事;辛弃疾强调“蓄财养兵”“屯田实边”。②都强调选将练兵的重要性。吴猎提拔董达、孟宗政等分列要郡,重用良将;辛弃疾也强调“选将练兵,激励士气”。③都注重防线布防。吴猎重点布防荆襄地区;辛弃疾明确指出“守淮安江南”的战略价值。(每点2分,任达3点得满分)
【解析】①都重视战备基础与后勤保障。根据“请号召义士以保疆场,刺子弟以补军伍。增枣阳、信阳之戍以备冲突,分屯阳逻五关以捍武昌,杜越境诱窃以谨边隙,选试良家子弟以卫府库。输湖南米五十万石于襄阳”“乃修高氏三海,筑金銮、内湖、通济、保安四匮,达于上海而注之中海;筑拱辰、长林、药山、枣林四匮,达于下海;分高沙、东奖之流,由寸金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又于赤湖城西南遏走马湖、熨斗陂之水,西北置李氏匮,水势四合,可限戎马”可知,吴猎屯粮、练兵、修防御工事;根据文本“内修政事,外备边陲,蓄财养兵,以待其时”“屯田以实边积谷以养兵”可知,辛弃疾强调“蓄财养兵”“屯田实边”。②都强调选将练兵的重要性。根据文本“拔董达、孟宗政、柴发等,分列要郡”可知,吴猎提拔董达、孟宗政等分列要郡,重用良将;根据文本“选将练兵,激励士气,使士卒乐为我用”可知,辛弃疾也强调“选将练兵,激励士气”。③都注重防线布防。根据文本“至是赴镇,计金攻襄阳,则荆州尤为重镇”吴猎重点布防荆襄地区;根据文本“淮者,天下之脊也。守淮则江南安,失淮则江南危”可知,辛弃疾明确指出“守淮安江南”的战略价值。
15.B【解析】B.“描写画中之马”错误。描写的是现实中的马。
16.①主次不同。苏诗韩幹是主要写作对象,曹霸是衬托;杜诗以曹霸为主,韩幹是次要写作对象。②详略不同。两首诗对衬托性的对象的处理不同,苏诗是一笔带过,极略;而杜诗则更为详细,介绍了韩幹师曹的时间,画马的成就,以及艺术缺陷。③对韩幹的评价不同。苏轼高度肯定了韩幹的牧马图,而杜甫却批评了韩幹画马不能“画骨”的艺术缺陷。(每点2分)
17.(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每空1分)
18.①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将名字视为修身载道的文化观念。"正体"强调名是人在社会中的合法身份标识,具有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②"表德"则指出字承载着道德期许,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外化。③二者共同构成了古人"修身齐家"理念在命名文化中的具体呈现。(每点1分)
19.B【解析】A项属于"辨物统类",C项属于"连类推论",D项属于"同义相训"。B项"牧之"是对"牧"这一行为的具象化延伸,符合"据义指实"的特征。
20.属于"连类推论"。(2分)理由:名"维"与字"摩诘"共同构成佛教居士"维摩诘"的完整称号,二者出自同一典故,意义相互关联、彼此印证,体现了名与字在文化内涵上的连贯性。(2分)
21.①这一现象反映了传统命名文化的式微与现代个性的张扬。(1分)②从积极角度看,体现了命名自由的进步与社会观念的多元化;(1分)③从文化传承看,这类名字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承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文化功能,且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关注压力。命名应在创新与传承间寻求平衡。(2分)
22.示例:子课题"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方命名传统比较研究"。(2分)研究价值:通过比较中西方在姓名结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深化对中华命名文化独特性的认识,促进文化自觉与文明互鉴。(2分)
(其他合理答案,如"数字时代的姓名文化变迁""姓名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关联研究"等,均可酌情给分)
23.
参考立意:
1.奋发努力,方能铸造未来。
2.面对激烈的竞争,放弃努力,只会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惨遭淘汰。
3.杜绝假装在努力,而要加倍努力,才能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