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
寒假余额已经不足
临近开学
你家孩子是否也有以下表现?
↓↓↓
和被窝难舍难分
和电脑藕断丝连
和电视依依不舍
和手机形影不离
情绪低落,兴致不高
……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们经历较长的假期或休闲时光后
一旦马上进入工作、学习状态
会在心理和行为层面
出现一时难以适应的情况
需要调整过渡
才能找到学习和工作的节奏
这是正常的适应性过程
因此
为了让孩子们能顺利地
从“寒假模式”转换到“开学模式”
从容而自信地迎接新学期
剩下的时间里
要开始收心
为新学期做准备啦!
实用、好操作的收心攻略
家长朋友们快快收藏、转发!
↓↓↓
精神面貌上:
调整生活节奏,告别散漫
与假期里的“吃喝玩乐”不同,孩子开学后不仅要饮食清淡,还要早睡早起,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
有的孩子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在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上课犯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状态不佳,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学校规律的生活。
所以开学前的这一个星期是调整孩子生活节奏的好时机,至于怎么做,也很简单:
第一,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减少孩子吃零食的频率,家庭饮食回归一日三餐的规律。
第二,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一般一周左右生物钟就可以调整过来。
第三,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把孩子从电子屏幕中解放出来。
做好这些准备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告别懒散,让他在开学后作息能无障碍衔接,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学期。
学习上:
作业查缺补漏,增加开学信心
作业虽然能看出孩子的学习态度,但是像寒假这样的长假,完成情况不乐观也能理解。
到了假期最后一周,父母有必要主动了解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孩子一起,把各科作业重新梳理一遍,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孩子有个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减少娱乐活动,避免外界的刺激而分心。
尤其是孩子的书桌,尽量干净整洁,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
孩子做作业时,多鼓励、少批评。实在做不完的作业就搁置下来,开学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与老师解释,尽量让孩子没有负担地开学。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替孩子开脱,而是增加他开学的信心。
每到开学,有的孩子因为作业没完成在开学前一天挑灯夜战。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加深孩子对上学的恐惧。他又怎么可能对新学期有所期待呢?
那些早早地就完成了作业的孩子,则少了这样一份担心,面对开学也更加积极。
氛围上:
营造开学氛围,增强入学仪式感
给孩子不一样的开学仪式感,能在孩子心中创造对开学的认同感,让他把上学当成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回顾我们读书那时候,开学前,我们会准备好新文具,尤其是盒子上印有《乘法口诀表》的文具盒,并在新本子上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
爸爸妈妈还会用报纸、旧日历给新书包上整整齐齐的书皮,这份开学的仪式感,让我们对开学有了新的期待。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准备,有助于增强孩子对新环境的期待,也是在郑重地告诉孩子:你要开始学习路上的新阶段。
现如今,我们也可以陪伴孩子做许多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准备开学第一天要穿的衣服;
添置新的笔记本、笔盒、铅笔、橡皮擦等,更换一波新装备;
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张精美的书皮;
为孩子拍一张纪念照,祝贺孩子学习进入新的阶段......
这些听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让孩子更认真地对待开学。
充满仪式感的准备,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增强孩子对开学的期待,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
心理上:
帮孩子走出开学焦虑
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段适应时间。
不管是幼儿园的小孩,还是大学里的学生,都会因为开学而感到焦虑:
“新学期成绩跟不上怎么办?”
“同学不跟我玩怎么办?”
“学习好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玩游戏!”
“不想离开爸爸妈妈,不想去学校......”
孩子内心背负的不仅是学习压力,还有学校里的社交压力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留恋、对父母的不舍。
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厌学、失落和不安等情绪,家长要懂得理解,别给孩子太大压力,给孩子时间去适应假期到学习的变化。
千万不要斥责孩子的焦虑情绪。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开学前还在回避学习,不是批评,就是打击, 或是苦口婆心地对他灌输大道理,导致孩子内心的痛苦不减反增。
其实,处理这个问题,和回答朋友们的“不想上班”是一样的,你只需要愿意倾听对方的诉苦,并表示共鸣,对方的情绪就能缓解一半。
孩子也一样,当他跟你抱怨:“我不想上学”,并不意味着孩子真的想不去学校,他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心情。
家长要做的是主动询问孩子内心感受,多鼓励、多共情。
来自父母的爱与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战胜自己的焦虑。
还要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们
帮孩子收心时
这些常有的“误区”
请务必注意避免!
误区1:
等开学了孩子就不会这么懒散
一些孩子上课懒散,不愿意按时作息,不愿意认真完成作业,表面看是假期懈怠造成的,其实是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观念。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孩子不是到了学校就会自然改变,关键还是在于平时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误区2:
老师比我更会教育孩子
有的家长会说:我不是老师,不懂教育。收心太麻烦了,老师比我更懂教育,等开学了老师一教,孩子自然就有状态了。
可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班上学生的成绩都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呢?孩子的成绩,除了靠老师教、自己努力,家长日常的监督与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孩子成绩的重要因素。教育,从来不是哪一方的孤军奋战。
误区3:
“紧箍咒式收心”
“马上就要开学啦,你还有这心思看闲书、打游戏,还不赶紧把功课预习一下!”……这些话听上去很耳熟吧?家长从早到晚说得口干舌燥,但往往缺乏效果,还可能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有些孩子适应开学的时间长,若家长一味地说教,只会激化矛盾,还可能把“坏孩子”的意识植根于孩子内心,激发孩子叛逆心理。
误区4:
“断崖式收心”
喜欢打的游戏、最爱的篮球、最喜欢的动画片、还没读完的漫画书和小说……一些家长习惯“一刀切”地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收起来,甚至将其作为学习的障碍都扔掉,可这样做不仅没能让孩子“收心”,反而更容易激化亲子矛盾。
假期快结束了
收拾好心情
祝师生家长都有好的开始~
来源:综合自中国教育报、钱志亮工作室微信
上一篇:山东科技大学继续教育报名截止时间
下一篇:零陵区徐家井小学开展假期家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