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正逐渐被创新性的素养导向教学所取代。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解答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它提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新范式,史宁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用诗意的语言阐述: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三会”作为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贯穿于数学学科教育的三条主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思考并理解:
什么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抽象、推理、建模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观念、能力之间有何区别?
通过哪些路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数学学科素养地图》应运而生。
它旨在利用可视化、模型化的图示手段,将繁杂的信息条理化,清晰地展现素养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的表现及其发展脉络,从而帮助教师从素养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理解和重组数学知识,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科组教研活动以及数学研究者的探索工作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可视化工具。
这款数学学科地图是业界首创,它运用视觉化手段,勾勒出数学领域内各类意识、观念、能力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并详细展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演变历程及具体表现,同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培养路径与教学建议。
该地图从结构上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1. 可视化与简洁性
该地图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将纷繁复杂的信息按照清晰的逻辑脉络进行梳理,精准凸显关键信息及其内在联系,再通过直观的图示手段实现信息的可视化展现。
学科地图以“三会”为核心框架,犹如城市的交通主干道,巧妙地将影响素养形成的多元因素紧密串联,不仅实现了信息的精简与整合,更通过可视化手段,使用户能够迅速捕捉关键信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
2. 结构性与系统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因为知识只有在相互关系中才能被理解,在系统中才能被应用。
学科素养地图以“三会”为主线,反映了同一核心素养(如抽象)在小学、初中阶段的不同方面的表现。构建了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素养地图,便于用户把握同一素养在不同阶段的连贯性和阶段性特征。
3. 操作性与指导性
学科素养地图不仅在理论上帮助读者理解素养以及影响素养形成的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它能通过揭示影响素养形成的各因素的具体表现,助力用户进行教学设计、精准定位目标,并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培养路径的探索,为用户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供参考路径。
因此,作为一个学科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学科素养地图的操作性与指导性。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它设计课程和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对学习者进行有效评价,对自身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研究者可以使用它来确定研究方向,了解自身研究如何与现有知识体系相联系,从而推动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学科教研组可以利用它对组内教学进行深度分析、优化设计、全面评价与深刻反思,以形成独特的校本教研特色,推动学科组持续发展,提升教学水平。
地图尺寸810*580mm
当教师尝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每一个知识点怎么取舍,每一堂课怎样布局,每一项能力与素养如何串联等,都会变得无比清晰。这种清晰,就是课堂提质增效的底气。
上一篇:2025年延边函授专升本报名指南
下一篇:笑容难寻?试试咬笔法-考试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