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懂浙江传媒学院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浙江传媒学院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浙江传媒学院336艺术基础(音乐专硕)】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巫术说
巫术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理论,主张艺术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原始人认为通过绘画、舞蹈、音乐等形式可操控超自然力量,实现狩猎成功、作物丰收或驱灾祈福。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 “万物有灵论”,认为艺术是巫术仪式的具象化;弗雷泽在《金枝》中进一步阐释 “交感巫术”,将其分为基于相似律的 “顺势巫术”(如模仿动物动作)和基于接触律的 “接触巫术”(如使用动物毛发)。该理论揭示了艺术与原始信仰的关联,但无法解释所有艺术形式(如抽象音乐)的起源,需与劳动说、游戏说等互补。
2.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流派在创作中呈现的独特审美特征与表现方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性格气质(如梵高的强烈笔触)、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地域文化(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风格具有稳定性与变异性,既体现艺术家的成熟度,也反映社会文化变迁。例如,巴洛克风格追求动态与华丽,印象派注重光影瞬间,现代主义则突破传统技法。艺术风格是作品辨识度的核心,也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维度,帮助观者理解艺术与时代、个体的关系。
3.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中通过审美创造呈现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听觉或想象性形态。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提炼与情感表达,具有典型性与感染力。视觉形象(如绘画《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听觉形象(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爱情主题);文学形象(如鲁迅笔下的阿 Q);综合形象(如戏剧、影视中的角色)。艺术形象需具备 “形神兼备” 的特征,既具生动形式,又蕴含深层意义。例如,罗丹雕塑《思想者》通过肌肉张力与低头沉思的姿态,表达人类对生命的哲思。它是艺术传达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价值。
4.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元素,以程式化表演为核心。起源于先秦俳优,成熟于宋元(如元杂剧),明清形成京剧、昆曲等三百余个剧种。其特点包括:虚拟性(以鞭代马、以桨代船)、写意性(舞台时空灵活)、行当化(生、旦、净、末、丑)、唱腔多样(如西皮、二黄)。经典剧目如《窦娥冤》《牡丹亭》《霸王别姬》,既反映历史故事,也传递伦理观念。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2010年京剧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其独特美学体系对世界戏剧(如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探讨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地位及作用。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与动力源泉。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命,将个体情感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原始素材。无论是梵高在《星月夜》中宣泄的躁动与希望,还是李清照 “寻寻觅觅” 词句中蕴含的孤寂,情感始终是创作的起点与核心。艺术创作本质上是情感的形式化过程:艺术家运用线条、色彩、旋律等媒介,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例如,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通过激昂的旋律传递出对命运的抗争,情感不仅驱动创作,更赋予作品超越技法的感染力。在艺术欣赏中,情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的桥梁。观众通过感知艺术形象,唤醒自身情感记忆,实现与创作者的精神对话。例如,欣赏《蒙娜丽莎》时,神秘微笑引发的复杂情绪因人而异,但这种情感互动正是艺术价值的实现过程。情感共鸣不仅是审美体验的高峰,更是艺术社会功能的体现 —— 悲剧净化心灵(如《俄狄浦斯王》),喜剧消解焦虑,崇高感激发精神升华。同时,情感的主观性赋予艺术多元解读空间,同一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生阶段的观众中会引发不同感受,这种开放性正是艺术生命力的延续。真正的艺术欣赏是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的结合,二者共同构建完整的审美认知。
2.艺术批评的意义。
艺术批评是连接艺术创作与社会文化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理性分析与审美判断,揭示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与时代意义。首先,艺术批评为艺术创作提供反思维度。批评家通过解析作品的形式语言、文化语境及历史脉络,帮助艺术家突破创作局限,推动艺术语言的创新。其次,艺术批评引导公众审美。面对抽象表现主义或观念艺术等非具象形式,批评家以专业视角阐释作品的创作意图与社会隐喻,帮助观众跨越理解障碍,培养独立鉴赏能力。这种双向互动既提升了艺术的社会认知度,也促使艺术创作更贴近公共精神需求。艺术批评更是社会文化的 “精神镜像”,承担着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它通过揭露艺术中的意识形态偏见,推动社会反思。另一方面,艺术批评以审美理想烛照现实,通过褒扬具有人文深度的作品,倡导超越功利主义的精神追求。在当代语境下,艺术批评还需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如 AI 生成艺术的伦理争议、虚拟现实对传统审美经验的重构,其意义已从单纯的作品评价扩展至文化价值体系的批判性建构。这种动态的介入性,使艺术批评成为守护精神自由、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分析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深刻地阐释了艺术的本质属性,它既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又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质。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艺术受社会经济基础影响,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借人体美和世俗生活的描绘宣扬人文主义,助力新兴资产阶级对抗神权。唐代宫廷绘画以宏大华丽之姿巩固皇权。同时,艺术具有批判性和建构性。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借扭曲画面控诉战争,鲁迅的小说以冷峻笔触剖析国民性,它们都推动着社会的反思与变革。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键区别在于审美性。审美赋予艺术感性魅力与情感共鸣,使其意识形态功能更易渗透。
形象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体现。艺术家运用色彩、线条等塑造可感形象,传递抽象观念。如但丁的《神曲》借奇幻叙事讲基督教救赎,敦煌飞天以飘逸之姿展现佛教极乐,让意识形态化作集体审美记忆。
情感性则让艺术通过共鸣实现意识形态的内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用 “欢乐颂” 传达团结友爱,罗中立《父亲》以沧桑形象唤起对农民的共情。情感超越理性说教,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相互依存。审美是意识形态的表达载体,意识形态为审美提供内在动力。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借对底层苦难的描绘批判资本主义,审美与批判相得益彰;20 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以创新手法挑战传统,反映精神危机,实现对既有意识形态的突破。
在当代,艺术的意识形态功能更为复杂。大众传媒使艺术融入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可能被包装成娱乐产品,如好莱坞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新媒体艺术的兴起又为意识形态批判带来新形式。
总之,“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揭示了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又借审美超越现实。理解这一辩证关系,才能把握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价值。
2.根据摄影作品《二战的丘吉尔》,分析典型形象。
摄影作品《二战的丘吉尔》被誉为 20 世纪最具标志性的肖像之一。画面中,丘吉尔身着黑色大衣,双手撑桌,双唇紧抿,雪茄斜叼,眼神犀利而坚定。这一形象不仅定格了战时领袖的精神气质,更成为人类对抗法西斯的象征符号。从艺术典型性角度分析,该作品通过细节刻画、时代语境与审美表达的融合,成功塑造了具有历史深度与人性光辉的典型形象。
一、细节的性格外化
艺术典型性要求形象兼具个性与普遍性。
姿态与神情:双手撑桌形成三角形构图,强化稳定感与力量;紧绷的面部肌肉与微皱的眉头,透露出战争压力下的坚韧。
光影与服饰:暗调背景突出面部高光,形成戏剧化效果。这种“暗 — 明” 手法暗合基督教圣像传统,赋予形象神圣化色彩。
这些细节使丘吉尔超越政治人物,升华为精神符号—— 既是战时英国的化身,也是人类尊严与勇气的象征。
二、历史语境中的典型性
典型形象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精神的关联。作品诞生正值英国孤军奋战、欧洲沦陷的艰难时刻:
政治隐喻:拍摄于丘吉尔访问加拿大期间,时值《大西洋宪章》签署前夕。镜头将其塑造为“自由世界守护者”,坚毅神情成为鼓舞同盟国的视觉武器。
集体记忆:照片广泛用于战时宣传,与丘吉尔的“海滩作战” 演讲形成互文。“对抗 — 胜利” 叙事契合公众对英雄的期待,成为二战集体记忆的核心符号。
这种典型性是摄影师、被摄者与时代需求的共谋。丘吉尔主动参与形象建构(如接受叼雪茄的建议),使个人特质与国家命运深度融合。
三、审美形式的超越性
作为纪实摄影,作品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卡什通过构图、光影与瞬间捕捉,将现实升华为审美意象:
古典美学借鉴:构图模仿文艺复兴肖像画(如拉斐尔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强调威严感,使照片超越新闻纪实,成为永恒艺术。
现代性突破:特写强化面部沧桑感,突破传统英雄完美范式,赋予典型性更丰富的人性维度。
《二战的丘吉尔》的经典性在于塑造了兼具个性与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通过细节把控、历史嵌入与审美转化,卡什将瞬间定格为永恒,个体升华为集体记忆载体。这一案例揭示艺术典型性的本质:既是现实提炼,也是理想建构;既是历史见证,也是人类精神的镜像。
命题写作(每题60分,共60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