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尼泊尔国际中文教育研讨会”于5月9日在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吸引了中尼两国教育界、文化界及政府部门近百名代表参会,各方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现状、本土化路径、跨文化传播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尼泊尔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尼泊尔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伴随着中尼友好关系不断推进的奋斗史。1955年中尼建交,1961年特里布文大学国际语言学院率先开设中文课程,开启了尼泊尔中文教育的征程。此后,中文教育在尼泊尔稳步发展,尤其是2005年中文教师志愿者项目启动,以及2007年加德满都大学与河北经贸大学合作创办尼泊尔首家孔子学院,成为推动中文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尼泊尔落地生根。2022年特立布文大学与中国两所高校联合成立孔子学院,2024年蓝毗尼佛教大学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合作成立中文学测中心,并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共建“尼泊尔中国研究院”。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中文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广泛的中文教育网络。截至目前,尼泊尔培养的中文学员数量预估已超过20万人,中文教育在尼泊尔就业方面贡献显著,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
然而,在研讨会中,专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尼泊尔中文教育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双成指出,师资缺口是当前尼泊尔中文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严重限制了教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也十分突出,90%的资源集中在加德满都谷地,其他地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中文教育资源。此外,现有的教材适用性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尼泊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文化背景。
蓝毗尼佛教大学副教授古马尔提到,尼泊尔中文教育目前存在定位狭窄、转型迟缓的问题。多数教育机构仍将中文教育局限于语言教学层面,未能有效对接国家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需求,职业教育体系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与会专家们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讨未来尼泊尔中文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在师资培养方面,李双成提出要扩大本土师资培养规模,通过与中国高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等方式,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要开发融入尼泊尔文化元素的教材,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吸引力。
为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李双成表示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计划在北部省份新增教学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本土化在线平台,将优质的中文教育资源输送到各个地区,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学生受益。
在应对中文教育定位狭窄、转型迟缓的问题上,古马尔呼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转型。他建议对接中尼合作需求,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工程、商贸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汉语+旅游管理”“汉语+工程技术”等交叉型学位课程,结合行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中文的同时,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次研讨会不仅深入分析了尼泊尔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还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文教育作为中尼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对于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尼泊尔中文教育将不断克服困难,通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尼两国的友好合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续写两国人文交流的新篇章,让中文教育成为连接中尼两国人民心灵的坚固纽带,在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