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初高中后,也是父母要逐渐退出的开始。
不能再像管小学生或管婴儿一样,对孩子事无巨细,凡事包办。
更不能总是催催催,提醒一遍又一遍,不仅对孩子的自驱力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加速孩子的逃避。
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是越管越多,而是越管越少,逐渐退出。
青春期孩子有三个基本心理需求,那就是:
自主需求、胜任感需求和归属感需求。
养育青春期孩子,学会分离是父母要做出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有3次退出很关键,父母退出越早,孩子自律性越好。
父母的第一次退出:小初衔接,将学习课题,还给孩子。
父母对习惯的就是对孩子好,想方设法对孩子好一点,更好一点。
照顾得精细一点,再精细一点,恨不得将孩子可能会踩的坑全部规避掉。
恨不得将孩子培养成六边形战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比同龄人更有优势。
可是父母太能干的时候,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孩子小初衔接之时,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放手之日。
父母对孩子小学阶段精心的培养,像习惯的养成、凡事的包办,都可以按下暂停键了。
孩子已经不需要父母再像呵护小宝宝一样,为孩子扫清成长路上的所有障碍。
此刻的孩子需要自己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自己的学习,应对自己该接住的困难与考验。
这个时候是父母退出的好时候,将孩子的学习交还给孩子,将孩子的自由给到孩子。
让孩子去经历他的人生,感受他自己的体验。
即便在父母刚开始放手的时候,孩子步履蹒跚,没那么自律,做得没那么完美,但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不能越俎代庖。
孩子在做中学,在学中历练,就会培养出责任感与胜任感。
父母的第二次退出:初中到高中阶段,进一步实现课题分离,从关注学习到关注情绪。
当孩子已经是一名初中生或高中生时,这时父母就不能再唯成绩论了。
更不能父母干预太多,拿着为孩子好,不放心孩子,而无意识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和归属感。
青春期的孩子该有自己的自由,自主想法,自己去计划和思考,而不是什么都只能听父母的。
自主需求,是孩子的感受,想法要被看到和尊重,有一定的话语权。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自由。
不需要父母再干预,插手,更不需要父母给孩子做过多的规划。
父母常常因为害怕走弯路,浪费时间,而用自己的经验给孩子谋一条捷径方法,原本上让孩子走得更快点,却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
很多厌学,学习没动力的孩子,是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的,他们会觉得:
父母只爱自己的成绩,并不是爱自己。自己在班里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人会在乎我。
这是孩子缺乏胜任感和价值感的表现,而剥夺这一切的恰恰是父母过度的操心和过度的为孩子做了太多事情。
孩子的内驱力就是在父母的包办与事无巨细以及长期的否认与挑剔中,慢慢流失掉的。
挫败感太重的孩子,是没办法自主学习和积极主动地。
父母越早退出干预孩子,孩子越能逆势飞扬,重启他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第三次退出: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尊重孩子的独立自由,让孩子自主选择
想让孩子有自驱力和主动性,首先满足的就是孩子的胜任感,切断与自己低价值,废物的想法,这时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孩子想要重新具备这些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
父母离孩子远一点,学会尊重孩子,真正的信任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放手,不尊重,都是源于担心和不满。
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离开自己,自己要是不管会更差。
但父母想要重建孩子自驱力,就要创作各种条件来满足孩子的胜任感和参与感,先远离孩子,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才会相信自己,才能不去抗拒行动,并且在行动中,父母要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和看见。
当父母对孩子少点担心,少点挑剔指责,多点信任和支持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用的,这时孩子的归属感就慢慢回归了。
退出孩子的生活,放手孩子的学习,不是父母摆烂,而是将孩子的人生归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