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学校有做PBL吗?”“听说××学校的PBL做的不错,你们也有吗?”家长们的问题激起了小池的好奇心。作为一所民办学校的招生老师,在最近的招生咨询中已经有好几个家长问到了这个问题,同事们也遇到类似提问。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新的招生亮点。
在择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局限于成绩、升学率等因素,核心素养、国际视野、探究思维等也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项目式学习(PBL)的优势得以体现,成为民办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利器。PBL之所以能发挥这种功效,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民办学校面临的核心挑战和独特优势,能够有效塑造其核心竞争力。
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避免同质化竞争
招生是民办学校生存之本,需要强有力的吸引点。许多民办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与公立学校或同类民办学校趋同,缺乏鲜明特色,容易陷入价格战或单纯依赖硬件、升学率的竞争。
PBL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它强调真实问题解决、跨学科整合、思维培养和成果展示。能显著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校可以围绕特定的PBL主题,如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社区服务等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品牌”,成为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关键“吸睛点”。
项目完成后,学生的项目成果展、路演等,本身就是最好的招生广告,直观展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效果。深度参与PBL并获得成长和成就感的学生,会成为学校最有力的代言人。此外,很多PBL项目都有家长的参与,PBL过程中的挑战、合作、创新和最终成果,具有天然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易于在家长社群和社交媒体传播,扩大学校影响力。
例如,深圳的品牌民办学校百仕达小学就把PBL打造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该校从2012年就开始了PBL的探索与实践,至今已有13年,累计举办了二十多届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会。每年的成果发布会也是学校的“对外开放日”,家长和孩子走进学校看到该校如何开展PBL,如何利用PBL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少家长在招生咨询时,甚至会特别强调要了解学校PBL课程,这就是“品牌效应”。
深度契合素质教育导向,
规避政策风险
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持续深化,对超前教学、过度应试、唯分数论进行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须找到合规且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出台、课程标准的迭代,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将成为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新常态,这与近年来项目式学习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独特育人价值不谋而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桑国元教授在谈到项目式学习时指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时代教育变革,是一种更加关注学生真实发展与内化迁移的发展性教育导向。传统以单向讲授与重复训练为表征的学校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切于人才培养的新指涉,即教育对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
国家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将项目式学习作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
PBL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培养)。它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而非单纯知识灌输,注重过程性评价。实施PBL是响应国家政策、践行教育改革的积极举措,有助于学校建立合规、可持续发展的形象,甚至可能获得政策支持。
有效利用学校的自主权,
优化资源配置
受制于统一的课程大纲、评价体系和行政指令,公办学校的改革步伐相对缓慢。民办学校相对拥有更大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聘用和评价体系的自主权。这为深度、系统地实施PBL提供了制度保障。
校长作为“战略制定者”和“引领者”,在规划顶层设计时,应该从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出发,描绘PBL在学校未来3-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限的目标(如学科覆盖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指标等),将PBL的实施深度整合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
南科大二小在做项目式学习规划时,就将项目式学习从“班级实验”升级为“全校基因”。构建"创造力金字塔"课程体系——统整项目课程,并与国家课程深度融合,把PBL“焊进”课表,避免PBL项目式学习流于形式主义,让学生切实从中习得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
同时,校长还要做好机制保障,每个主题课程都成立独立项目组,老师全程参与设计和管理。推行任务清单,让老师和管理层都按照清单步骤,推进项目式学习计划,保证全流程畅通。
PBL开展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民办学校在招聘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因此可以招募具备PBL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同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并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提升教师参与PBL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民办学校可能在硬件或某些传统资源上不如顶尖公立学校,但换个角度,也促使学校更高效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
大部分民办学校都依托于企业或者社会资源,PBL项目本就需要连接真实世界,更容易吸引企业赞助、引入专家指导和社区合作,低成本引入优质外部资源。同时,许多民办学校的家长拥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或社会资源,可以成为项目导师、资源提供者或评委,增强家校共育。
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多元化、
个性化教育需求
选择民办学校的家长往往对教育有更高期望,不仅关注升学,更关注孩子的综合素养、未来竞争力和个性发展,对于创新教育模式的接受度也更高。明确聚焦PBL特色,能精准吸引认同这种教育理念的家长群体。
民办学校可以尝试构建特色IP,挖掘学校的特色,如科创、社会创新、艺术设计、环保等,打造一系列标志性、持续性的PBL项目,形成学校独有的品牌IP。
在项目进行中,将过程和成果可视化,在招生简章或者方案中,明确PBL学分占比,强调在项目框架内,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项目、深入探索。利用开放日、招生宣讲会等,让家长体验PBL教学,提升家长对PBL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感受到“物有所值”。PBL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最终的产品、解决方案或公开展示,让家长直观看到孩子的成长和收获,增强教育获得感。
有条件的民办学校可以尝试与海外学校或者机构合作,通过高质量的项目制学习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并增强升学竞争力。杭州云谷学校(高中部)开展的Capstone顶石课程就是一个典范。这门长达一年半的沉浸式PBL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育、社会发展等真实议题。
尤为关键的是,云谷学校作为世界素养成绩单组织(Mastery Tran Consortium/MTC)的成员,在Capstone课程中遵循MTC倡导的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评估。学校为此设置了30余项精细具体的素养指标,最终形成一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电子素养成绩单。目前,全球已有近300所大学明确认可并接受MTC标准的电子素养成绩单,其中包括众多中国家长熟知的顶级名校和文理学院。因此,云谷学生通过Capstone课程获得的这份基于国际标准的素养成绩单,就能为其日后的大学申请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
当然,PBL在民办学校的成功实施并非易事,还面临着教师转型难度大、课程设计与管理复杂、时间和资源投入高等问题。但是,PBL项目式学习为民办学校提供了一条差异化、高价值、政策友好、且能充分利用其自主权优势的发展路径,帮助民办学校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