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知#最近,一条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北大要全面取消绩点了!这对于还在校园里奋斗的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老学长”“老学姐”们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
我还记得自己上大学那会,绩点就是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奖学金评选,得看绩点;保研资格,绩点更是关键;就连找实习、写简历,HR都得扫一眼绩点,仿佛它就是衡量大学四年成就的唯一标准。为了那小数点后的几位数字,大家有多拼呢?图书馆永远座无虚席,考试周前熬夜复习成了常态,甚至有人为了刷高绩点,不惜反复重修同一门课程。
如今,北大这一决定,直接把这根“指挥棒”给扔了。从2025级学生起,各类学业评价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成绩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还取消了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这意味着,曾经为了几分差距争得头破血流的场景,在北大校园或许将成为历史。
为啥北大要下这么大决心改革?其实,“唯绩点论”的弊端早就显露出来了。在绩点至上的环境里,同学们被迫陷入一种奇怪的“内卷”。为了追求高绩点,有人放弃了真正感兴趣但难度高的课程,专门选那些容易拿高分的“水课”;有人考前疯狂刷题,只求记住知识点应付考试,考完就忘,根本没真正掌握知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成绩单很好看,但实际能力却未必匹配。
北大这一改革,就是想打破这种僵局,让教育回归本质。没了绩点的束缚,学生们终于能松口气,去探索真正热爱的领域。喜欢科研的,可以早早钻进实验室;对文学艺术感兴趣的,能多参加社团活动、文化交流。不用再被绩点牵着鼻子走,大家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上,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可都是未来踏入社会真正用得上的本事。
当然,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取消绩点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比如,留学申请时,国外院校大多还是看重绩点,北大学生没了绩点,该怎么证明自己的实力?跨专业保研时,又该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些都是需要慢慢摸索解决的。
但不管怎么说,北大迈出了这勇敢的一步,就像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必将激起层层涟漪。它给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们看到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方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高校跟进,让更多学生从“绩点焦虑”中解脱出来,真正享受大学这段美好的时光,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