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
2025年,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迎来重大变革。一个显著变化是:优质课、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不再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业绩条件。这一调整释放出明确信号,职称评审正从“重荣誉、轻能力”向“重实操、重育人”深度转型。
然而,评审标准的“去标签化”并不意味着门槛降低,反而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场讲课+课后反思”成为新的核心考察环节,且时间延长5—10分钟,答辩形式也更加灵活。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全面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力、课堂掌控力、教育反思力与育人理念。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这场“能力大考”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从无生授课技巧、课后反思撰写要点、答辩应对策略三个维度,提供一份实战指南。
无学生授课并非独角戏,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语言引导和行为模拟,让评委清晰看到课堂的完整逻辑与育人思路。与有学生课堂相比,无学生场景更考验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控、对学情的预设能力,需重点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1.教学目标锚定新课标,突出素养导向
无学生授课的首要任务是让评委明确“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教师需紧扣新课标中核心素养要求,将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例如,语文课堂不仅要设定“理解文章主旨”的知识目标,更要加入“通过文本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的素养目标,并在开场导语中明确展示,体现教学设计的方向性。
2.互动设计留痕,模拟真实课堂节奏
没有学生回应易导致课堂节奏僵化,教师需通过预设互动让课堂活起来。可采用“提问+停顿+模拟学生回答+点评引导”的流程,例如提问后停顿2-3秒,随后说“看来第三组同学已经有了思路,这位同学提到了……这个观点很关键,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既模拟了真实互动场景,又展现了教师对学情的预判和引导能力。同时,可设计小组讨论、同桌互助等环节,用手势、眼神示意“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3分钟”,并在讨论结束后总结“刚才巡视时发现,大家在……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这正是我们需要重点探究的”,让评委感受到课堂的层次感。
3.教学手段简约有效,聚焦核心能力展示
无需追求复杂的多媒体效果,重点通过板书、教具、语言等展现教学功底。板书设计需体现逻辑脉络,例如采用“思维导图式”板书,将知识点与素养目标对应,让评委一目了然;使用教具时,需同步讲解“这个教具的作用是帮助大家理解……”,体现教具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此外,教师的语言需精准且有感染力,知识讲解清晰易懂,情感引导自然流露,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朗读文本时,通过语气变化传递情感,在数学课堂中讲解公式推导时,用“我们先回顾之前学过的……再尝试推导新公式”体现思维的连贯性。
4.时间把控“精准到分”,避免前松后紧
讲课时间通常为10分钟,教师需提前打磨教案,将每个环节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建议采用“5:2:3”的时间分配原则:5分钟用于知识点讲解与互动,2分钟用于例题/案例分析,3分钟用于总结与素养提升。练习时可使用计时器,避免因过度展开某个环节导致结尾仓促,确保教学流程完整,给评委留下“备课充分、节奏把控能力强”的印象。
课后反思并非教学总结,而是结合新课标要求,对授课过程进行“问题诊断+改进优化”的深度复盘,重点考察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力与成长意识。优质的课后反思需包含三个聚焦,避免泛泛而谈。
1.对照新课标找差距,聚焦素养目标达成度
反思的核心是回答“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地”。
教师需具体分析每个教学环节与新课标理念的契合点及不足,例如:“本节课设定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设计环节初步达成,但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时,因预设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未能完全体现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要求。若重新设计,可减少教师提示,让学生先自主梳理实验疑问,再分组筛选核心问题,更符合‘学生主体’的理念。”
这种反思既紧扣新课标,又有具体案例支撑,避免空洞的“目标达成较好”“需加强学生参与”等表述。
2.从学生视角找问题,聚焦教学环节合理性
反思需跳出教师视角,站在学生立场分析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可从“互动设计”“时间分配”“难点突破”三个维度切入,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时,我采用了‘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但课后反思发现,这种方式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够友好,未能充分考虑学情差异。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若调整为‘先让学生自主绘制简单函数图像,再通过对比发现规律’,既能让基础好的学生深化理解,也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方法,突破难点的同时兼顾分层教学。”
这种反思体现了教师对“以学定教”的理解,展现了专业素养。
3.提出可操作的优化方案,聚焦改进策略可行性
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学,因此需提出具体、可落地的优化策略,而非笼统的“今后加强学习”。
例如:“针对本节课‘小组讨论效率不高’的问题,后续可从两方面改进:一是在讨论前明确‘任务清单’,让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如何记录’;二是设置‘小组发言人轮换制’,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表达,这既符合新课标‘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要求,也能提升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此外,可在课后收集学生对讨论环节的反馈,进一步调整任务难度与时间分配,形成“教学-反思-改进”的闭环。”这种反思既有问题诊断,又有解决方案,展现了教师的成长意识与实践能力。
答辩采用“通用题目+随机提问”模式,考察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实践及应急处理能力。答辩的核心不是“背诵标准答案”,而是用“专业逻辑”展现思考深度,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类问题及应对策略:
1.对于通用题目,要紧扣“教育政策与理念”,体现时代性
通用题目多围绕新课标、“双减”政策、核心素养、五育并举等教育热点,例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双减’要求?”“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你在本学科教学中如何实践?”。应对这类问题需把握“政策内涵+教学案例”的回应逻辑,避免空谈理论。
以“落实‘双减’要求”为例,可这样回应:“‘双减’的核心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我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两方面落实:一是优化课堂效率,采用‘精讲多练’模式,将知识点讲解控制在15分钟内,剩余时间用于课堂练习与互动,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知识点,减少课后作业量;二是设计‘分层作业’,根据学生学情布置‘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基础题全员完成,提升题与拓展题自愿选择,既减轻了基础薄弱学生的负担,又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仅布置基础题,拓展题通过‘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完成,既落实了‘双减’,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这种回应既解读了政策内涵,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师对政策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2.对于随机提问,要围绕“授课内容与反思”,展现专业性
随机提问多基于教师的讲课内容与课后反思,例如“你在反思中提到‘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如果在实际课堂中遇到学生讨论偏离主题,你会如何处理?”“本节课的难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对这类问题需紧扣“教学实际+专业理论”,展现临场应变能力与专业素养。
以“学生讨论偏离主题”为例,可这样回应:“若遇到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我会分两步处理:第一步是‘温和引导’,通过提问将讨论拉回正轨,例如说‘大家刚才讨论的……很有意思,但我们今天的核心问题是……,能不能结合这个问题再思考?’;第二步是‘及时调整’,如果引导后仍偏离,会暂停讨论,重新明确任务要求,并指定1-2名同学分享当前思路,再组织讨论。这一处理方式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思维偏离是正常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而非‘控制者’,既要保护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这也符合新课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这种回应既给出了具体处理方法,又结合教育理论,展现了教师的专业深度。
3.面对“争议性或陌生问题”,要体现逻辑性
部分评委可能会提出争议性问题(如“你认为‘分数’与‘素养’哪个更重要?”)或陌生问题(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本学科教学?”)。应对这类问题无需追求“完美答案”,重点展现“思考逻辑”,可采用“观点明确+分层分析+结合实践”的思路。
以“分数与素养哪个更重要”为例,可这样回应:“我认为‘分数’与‘素养’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分数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体现,是素养培养的前提——如果学生连基础知识点都未掌握,素养培养便无从谈起;而素养是分数的‘升华’,良好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进而提升分数。在我的教学中,会先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课堂练习、分层作业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再通过探究式学习、跨学科活动培养素养。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先让学生掌握‘文章分析方法’(对应分数),再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发表独立观点(对应素养),实现‘分数’与‘素养’的协同提升。”这种回应既避免了非此即彼的判断,又展现了辩证思维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给评委留下“思路清晰、专业理性”的印象。
职称晋升的考核模式调整,本质是引导教师回归教育教学本质,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提升素养。无论是无学生授课、课后反思还是答辩,核心都是展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成长潜力”。备战过程中,教师需以新课标为指导,将每一次练习都视为教学能力的提升机会,而非单纯的“应试准备”。唯有将“考核要求”转化为“教学常态”,才能在评审中从容应对,更能在长期教学中实现专业成长,真正成为让学生受益、让学校认可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