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白云学院公示的 “1477 名新生拟放弃入学” 名单,引发关注。公示称,经二级学院核查,该校共 1477 名新生未请假或未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10 月 21 日,广东白云学院发布情况说明,称该校整体报到率为 89.08%,比照全省高校新生报到情况,属于正常范围。1447 名未报到学生中,其中 709 名是专升本学生 (非普通高考学生),他们除高校外有多种选择。
尽管 “属于正常范围”,但近 1500 人的规模,也是格外刺眼。根据校方的说法,推测可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想复读一年再考个好学校,也有的可能是有了其他事业或工作的打算。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网友们更倾向于学费贵和就业难。
该校工作人员回复媒体时也承认,该校今年的学费 (含住宿费) 有所上升,约为 39000 元 / 年,有一些热门或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费会高于这个标准。而根据其在招生计划中公布的学费显示,其本科学费为 31800 元至 49800 元一学年,住宿费为 3500 元至 4500 元。
对此,有网友吐槽,一年学费 5 万起步,四年下来最起码得 20 万元,一般家庭根本就读不起。而最重要的是,花那么多钱读来的民办本科学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又根本没有多大的竞争力,“一麻袋的钱,买了一麻袋的书,毕业后挣的钱不够买一个麻袋”。
网友的吐槽,有一定的代表性,学费贵和就业难,或成为新生弃读民办高校的重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被弃读的学校,如今已不止于民办高校,就连包括 211、985 等名校在内的公办学校,也难逃此数。比如,2011 年,福州大学有 119 名新生放弃入学;2023 年暨南大学有 81 名本科新生未报到或放弃入学;今年,广州大学、扬州大学、武汉商学院等分别有 167 名、88 名和 126 名学生弃读。
只不过,与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因在办学层次、办学声誉上较高,占据相对较大的优势,放弃报到的比例较低而已。
放弃报到的比例较高也好,还是较低也罢,这都昭示了新生入学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越来越向学生手中倾斜。他们已不再满足于 “有学上” 了,反而为了最大限度地贴合自己的人生期望,有了 “挑挑拣拣” 决定自己去留的余地。
高考 “扩招” 之后的招生 “内卷”,以及高考政策的宽松和社会选择的多样性,都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也给了他们放弃入学的底气。当然,这种 “余地” 和 “底气”,却是高校所要面临的挑战和威胁。这种挑战和威胁,不仅打乱了高校目前的招生计划,而且从长远来说,还有可能让一些专业乃至整个学校,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也是整体人口出现大变化之后,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但这种挑战和威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反而会倒逼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变得更 “接地气”,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专业调整,新设一些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那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并在学费收缴和就业服务等方面更 “亲民”。让学生上得起学,也愿意来上学,这或是高校未来不被淘汰的唯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