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学会偷懒和心狠不管孩子时,叛逆的孩子温顺了,主动去学习了
陪高三的孩子走过这半个月暑假,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说不清的复杂心绪。
原以为把电子产品收起来,孩子就能沉下心学习。
可现实是,没有游戏和手机的干扰,他依然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小猫钓鱼般的分心,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
01
跟孩子约定好每天至少学 5 小时,他甚至憧憬过 8 到 10 小时的状态,结果每天最多 3 小时,大多时候连 2 小时都凑不齐。
换作以前,我早该急得跳脚了,可这个暑假,我想催的心克制又克制。
眼见他学习30分钟,就要磨蹭3小时,眼见他说好跟学校作息,早上运动后早读,但坚持几天后,就没了下文。
虽然有点无奈,但愣是没说一句批评的话。
用了10倍的放大镜,来玻璃渣里找糖,在稀碎中找亮光:
他愿意包揽洗碗和家务了,不再像从前那样油瓶倒了都不扶;
8 点能从床上爬起来,要知道以前 9 点前想叫他睁眼都难;
上午能安安稳稳学一小时,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管不了的,就不管,说了不听,就闭嘴。
不再像之前一样勤快,费尽心思,透支自己,也要对孩子好。
我平静的频率越来越多,跟孩子几乎没有争吵,孩子也温顺了不少,但依然贪玩。
没关系,我可以等,如果真等不来,那就劝自己认命。
02
慢慢的,孩子说话不带刺了,我提学习时,他也不再怼我。
随着他说话的语气软下来,母慈子孝的片段多了些,这些都像星星一样,在焦灼的日子里闪着光。
当然,我内心还是焦灼的。毕竟是高三娃,毕竟是高中最关键的一年。
内心总有个声音在提醒:作为高三娃,这点学习时长远远不够啊。
高三的赛道上,一天两小时的付出,就像用勺子舀大海里的水,怎么能填满梦想的容器?
孩子总说心里有数,可行动却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在半空,没了下文。
有点失落和焦急,但还选择了提醒但不强迫,干预但不过度。
说了不听,就随他。提醒了无视,就心狠不再说了。
忍住想管的心,克制想要评判的话。哪怕家长再费尽心思为孩子好,孩子不接受,作用也只是零。
不管,不是父母不负责任,而是强管也管不了,还破坏亲子关系,让自己悲伤逆流成河。
家长也不是神仙,做不了孩子的主,那就去掌控自己。
03
曾经以为对孩子好,就是帮他规避一切风险,将他尽可能保护好,护孩子周全。
可是越想帮孩子,越想为孩子好,孩子不仅不听,反而让自己心痛到无法呼吸。
受了很多挫败,发生了很多冲突,才明白: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守护是松开手,让他学会自己掌舵。
终于明白,有些路必须他自己走,有些苦必须他自己尝,家长再着急,也无法替代孩子走他的人生之路。
偷懒和心狠不管,是对孩子的慈悲,也是对自己的慈悲。
看着他在惰性里打转,看着他把计划变成纸上的空话,心里不是不疼的,可疼过之后才清醒:
能叫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撞了南墙后的幡然醒悟。
我很想告诉孩子:
天上不会掉馅饼,每片幸运的叶子,都是用汗水泡过的。
可是我知道他听不进去,也会嗤之以鼻。
虽然,我并不想自己吃过的那些苦,让孩子重新再尝一遍,可路终究是他自己的,选什么样的走法,就得承担什么样的结果。
我这么想通的,也是这么做的,把孩子的人生课题交还给他。
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慢慢自己开始学习了,也可能是把跟我情绪对抗的时间,分出了一点给学习。
但不管怎么样,终归是醒悟了,不像之前那么磨蹭,也不像之前那样刺头。
当父母后退一步,狠心不再对孩子用尽全力之时,孩子反而在某个时刻顿悟和长大了。
就像种子在土里憋足了劲,总有一天会挣开外壳,向着阳光舒展枝丫。
而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
孩子愿意跑的时候,家长就在旁边递瓶水;孩子想歇一歇时,允许他按自己的心意来。
毕竟,能让孩子真正成长的,从来不是家长的催促,而是自己内心深处不肯认输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