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原院长罗洪刚入职宁波大学事件解析
近期,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原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洪刚教授正式入职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被舆论形容为兰州大学再次被“薅了”人才[。这一事件不仅是个别顶尖学者的流动,更折射出中西部高校在人才竞争中的深层困境。
1. 人物背景与事件确认
罗洪刚教授是兰州大学“土生土长”的顶尖学者,其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均在兰州大学获得,并自1999年起留校任教,2006年晋升教授,2017年至2022年间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他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年)、“国家级教学名师”(2023年)等多项重量级学术头衔,长期深耕于量子多体物理等前沿领域,学术地位举足轻重。
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25年9月通过官方渠道宣布罗洪刚教授入职,为学院高端人才梯队注入新动力[。这一消息得到了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多家权威媒体证实[。
2. 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疑似“负气出走”
尽管官方未明确说明离职原因,但多个信息源指向一个关键诱因:兰州大学物理学院计划搬迁至榆中校区。
- 搬迁争议: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郊,距离市区较远,周边环境相对荒凉,生活与学术交流便利性较差,长期以来被师生诟病[。有接近罗洪刚的人士透露,他本人不愿意搬迁,多次反对无果后,最终“负气”选择离开。
- 情感因素:作为一名从本科到教授生涯都奉献给兰大的“自己人”,罗洪刚的离开显得尤为令人唏嘘。知情学生爆料称,他过去曾力劝其他有离职想法的同事留下,但最终自己也未能坚守[。这种转变,被外界解读为对学校决策的无奈抗争。
3. 对兰州大学的深远影响
罗洪刚的出走,对兰州大学而言是一次重创:
- 学术实力受损:“杰青”级别的学者是学院的“主心骨”,其流失直接导致学院在学术圈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在当前环境下,兰州大学引进同级别人才难度极高,而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以留住,陷入“死循环”[。 高端人才猎头公司
- 人才流失的缩影:罗洪刚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兰州大学乃至整个中西部高校人才持续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兰大多位知名学者相继离职,加剧了学校排名下滑的趋势[。
4. 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这一事件凸显了中西部高校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 地域与待遇劣势:东部沿海高校(如宁波大学)在地理位置、经济待遇、科研配套和生活环境上具有明显优势。“别人给的太好了”,是人才流动最直接的经济动因[。宁波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其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提供的优厚条件(如高额安家费、人才房、子女教育等)[,对中西部学者极具吸引力。

- 历史遗留问题:兰州大学的人才流失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就因经济和地域因素被冠以“最委屈大学”之称[。尽管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和薪酬改革上做出努力(如2016年起大幅提高待遇)[,但历史形成的劣势和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逆转。
- 政策与现实的张力:虽然国家层面曾出台政策,呼吁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挖抢中西部人才[,但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这一呼吁的约束力有限。
5. 宁波大学的获益与策略
对宁波大学而言,引进罗洪刚这样的学科带头人,战略意义重大:
- “千金市骨”效应:此举不仅能提升其物理学科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学校排名,更能向外界释放强烈信号,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盟[。
- 完善人才梯队:罗洪刚的加入,使得宁波大学物理学院省级以上人才数量超过30人,师资和科研实力得到显著加强[。
总结
罗洪刚教授从兰州大学出走、加盟宁波大学的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位学者的职业选择,实则深刻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兰州大学的“留不住人”,是地理劣势、待遇差距、管理决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破解这一困局,仅靠情感留人或零星改革远远不够,需要从国家政策倾斜、地方经济支持、高校自身机制创新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破局。否则,“被薅”的命运恐将难以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