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非背景,一年半准备,
4所英国艺术名校Offer已到手!
👨🎓韩同学
在读院校:
白城师范学院
雅思:5.5
GPA:89.3
录取院校:
爱丁堡大学
伦敦艺术大学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金斯顿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面邀)
实践经历:
R3项目竞赛组
获奖情况:
2024年乡村振兴与再生国际设计竞赛入围奖
2024年ACG艺术展参展证书
Offers
More
自我介绍
🏷️ INTP、逻辑控、抽象解构者
大家好,我是韩同学。我的创作灵感常常来自影视作品。《西部世界》的多线叙事、《源代码》的时空设计,都给我的项目带来过启发。看电影时,我会特别关注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这让我的创作既注重视觉表现,又讲究逻辑性。
我习惯理性分析事物。无论是看电影还是观察生活,都会不自觉地解构其中的细节。这些积累的素材,最终都会成为我创作的基石,让作品既有画面感染力,又有扎实的框架支撑。
拒绝内卷,拥抱世界舞台
斩获4所英国Top院校录取
我的本科是双非院校,比起国内考研,我更渴望突破地域的界限,去拥抱更广阔的设计世界。这个选择源于我对设计更深层次的追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国际化的设计思维,接触最前沿的学术资源与创新理念。
英国以其深厚的艺术设计底蕴和创新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不仅有世界顶级的设计院校,更有着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能够让我在设计理念、实践方法和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获得全面提升。
我选择室内设计,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专业。它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空间形式,但又拥有无限的表达可能。尤其在展览、商业等应用场景中,室内空间正越来越多地融合科技媒介,创造出沉浸式、交互式的新体验。
○关注排名背后的“适配度”
择校时我不只是看院校排名,还注重专业的适配度和未来发展路径。
综合类大学如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资源跨学科丰富,适合我探索更广领域;专业强校如伦敦艺术大学、金斯顿大学,则有强大的室内与空间设计传统,作品集更强调概念表达。
为了能覆盖不同院校偏好,我最终准备了5个完整项目,对应不同风格与深度,也让我能从容应对多样化的申请要求。
○我的申请时间线
我从2023年7月中旬开始准备作品集,到2025年1月初完成申请,历时一年半。平时白天有课程,只能在晚上和周末慢慢推进,寒暑假则基本泡在ACG校区“闭关修炼”。
虽然节奏紧张,但因为有了长期规划和阶段性推进,整个申请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
年前两天,我突然收到坎伯韦尔艺术学院的室内设计offer,当时兴奋的一晚上没睡着觉。我最想去的就是爱丁堡大学和伦敦艺术大学,没想到最后都录取了。
我最终拿到了爱丁堡大学、伦敦艺术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和金斯顿大学的offer。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再普通的出发点,也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收到offer时的喜悦
更多艺术设计专业详情
欢迎戳小A咨询↘↘
作品集核心:
当故事逻辑碰撞空间设计
能拿到录取,作品集是关键一环,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两个我的作品项目:
西部世界园区办公大楼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美剧《西部世界》中仿生接待员(host)与人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希望通过空间设计的方式来表达对“意识自由”“权力结构”“人机边界”的思考。
项目初期,我原本计划展现接待员遭受压迫的场景,但后来觉得这样过于血腥肤浅,直接且扁平。偶然间,我见证了我的小侄子第一次站起来走路,这一温馨的画面启发了我。我意识到,人类对于仿生人而言就如同“母亲”一样,同样承担着着创造、引导、和尊重的责任。
于是我重构了项目逻辑,将创作重点放在接待员的制造场景上。通过展示它们与人类相似的身体结构以及动作行为的编辑画面,暗示了它们在意识上是与人平等的,以此来用来引导观众思考赋予它们自由意志的必要性。
在视觉呈现方面,使用蓝色和红色的对撞色调,营造出一种冷峻又悲剧的赛博氛围,暗示接待员因被剥夺自由意志而遭受的痛苦。
嗅觉主导的感官疗愈空间
这个项目起源于一次我在北京的实习经历。那段时间我观察到北京很多上班族长期处于信息过载与感官疲劳的状态。我也曾深有体会,而一次下雨后的散步经历让我记住了泥土的味道带来的清新治愈感。这个气味让我回到一种非常原始而安心的心理状态,这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研后我了解到,这种雨后气味名叫“Petrichor”,是由放线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土臭素遇到雨水挥发被释放出来。虽然无法从生理学直接证明其对人类的吸引力,但其与生命重启、自然复苏的关联,让我将其作为空间设计的触发器。
我选择将场地设定在北京898园区内废弃的4个粮油桶仓,四个巨大桶体代表着过载的感官。项目的一大核心装置是苔藓装置,装置铺设活体苔藓植被与土壤雾化系统,游客可光脚踩踏、触发喷雾,混合出雨后潮土的沉浸体验,让游客沉浸在雨后的放松氛围。
另一个亮点是可以选择气味的雨后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可以通过交互平板选择自己想进入的雨境(如森林、废弃工厂、矿洞等),系统则根据选择在烟囱中释放松香、铁锈等气味,与苔藓和土壤气味混合营造多层感官空间。
更多优秀学员作品集
欢迎戳小A咨询↘↘
双非背景,圆梦名校!
ACG是我的最强后盾!
最初,我是在小红书上了解到ACG的。因为我来自双非院校,所以在选择机构时格外关注双非背景下成功录取名校的案例。对比之后,我发现ACG在这方面确实有非常多真实且高质量的成功经验,同时还有很多来自英美TOP艺术名校、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作品集全程保驾护航,这让我更有信心选择它作为我的申请伙伴。
刚进入ACG时,我对作品集创作和整个留学申请流程几乎一头雾水,连最基本的设计逻辑都不太清晰。在这申请的一年半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同学们的协作氛围中,逐步建立起系统的设计思维,同时也提前适应了英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在此,我也特别感激ACG的各位老师:
选校之初,何老师用真实成功的学生案例、院校偏好、作品集侧重点到文书风格,每个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让我系统了解了艺术留学各项准备,同时给我信心让我我冲击TOP院校;
主线姜老师作为爱丁堡大学的学姐,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分析爱大录取偏好,开拓思路,分析拆解录取案例,为我制定出更符合我项目的方案。之后我作品集从页面排版,到效果图材质,再到每行文字说明,她都事无巨细的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
督导李老师在我拖延症爆发、项目卡住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帮我重新梳理节奏,让我按照计划表赶进度;
文书老师姜老师深挖我之前经历的亮点,为我打造了超加分高匹配简历;
申请老师袁老师为我最终择校和网申阶段提供了很多专业的建议,同时在获得offer后时时提醒我最新的院校信息。(PS:超级感谢袁老师及时提醒我面邀消息,最后极限赶在DDL前成功面试)
○R3竞赛营助我高效创作
当时学校还没有开设室内设计相关的软件课程,我对项目制作流程也不太熟悉。正是在参加R3竞赛营的那段时间,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软件操作效率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营里的同学都非常优秀,背景各异,和他们交流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的创作角度和方法论。可以说,竞赛组的效率真的非常高,两三周的产出量,几乎相当于我自己单独做两个月的进度。
我非常庆幸自己选了ACG,尤其作为双非出身的申请者,这里的师资与支持体系真的是我走到今天最坚实的后盾!
背景不占优势
作品集、竞赛和文书助力名校录取
由于我的本科院校背景在申请中并不占优势,作品集、竞赛和文书几乎成为我为自己争取机会的唯一方式。
在这一年半的准备过程中,我不仅系统提升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相比最终的录取结果,我更看重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正是这些能力的建立,让我在面对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也为我之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给学弟学妹的一些建议:
雅思成绩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早做准备,尽早提前考出来 。
作品集也要尽快做出来,最好是能在截止日期之前留出一两个月好好修改一下。(PS:不要学我,真的很赶)
未来,我希望能进入与空间体验相关的设计领域工作,比如展览空间、文化策展或沉浸式互动装置方向。
我相信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它只是我们传达感知的一种媒介。只要创作者有足够细腻的体察力,就能通过空间,讲述人与环境之间深层的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