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2021年吧,中央第八巡视组巡视武汉大学,说武汉大学校风学风存在不足。从扒出的几篇武大教师与学生的论文来看还真是这样。杨某媛的硕士论文那个样子就不说了,一些教授论文也很不堪。
前面我已经介绍莫洪宪教授的论文《进一步推进死刑改革的设想》与张思齐教授的论文《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了其中的荒唐可笑,而张思齐的论文居然还用了社科基金。
今天,再介绍一位武汉大学教授的论文。论文题目是《〈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第一作者是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教授李荣建,第二作者是空军雷达学院学者吴彬华。此论文更加荒唐。
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就是证明汉谟拉比就是中国的商汤,基本的论证逻辑,就是英语中人名、地名与中国的人名、地名发音相似,所有的证据,就围绕“发音相似”举出两边发音相似的人名地名。
之前,有人以发音相似断定“亚里士多德”就是“永乐大典”,虽然荒唐,但毕竟都是些普通网民。实在没想到,这两位堂堂的大学教授,居然也这样去论证,而且时间还更早,2007年就这样玩了。
上图为论文第一页。
该论文摘要说,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同源追溯,可以考证汉谟拉比的业绩、其人、其臣,与商汤可以吻合起来,由此,中华五帝史、夏史、商史,可以找到一条总的纲线。然而这种说法实在是太奇葩。
首先,仅仅通过发音相似,就把相距很远的两个人断定为同一人,实属荒唐,更何况《汉谟拉比法典》原非英语;其次,中华五帝史、夏史、商史本就纲线分明(而且该论文中并未论及五帝史和夏史)。
作者说,通过中西文化同源的分析,发现了藏在《汉谟拉比法典》背后的天大秘密。什么秘密呢?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人名、地名与商汤等人名地名发音相似,所以汉谟拉比就是中国商汤。
然而,作者的论证明显存在诸多严重问题,逻辑并不成立。
第一点,作者的论证起点建立在《汉谟拉比法典》的英文翻译与发音上,但一方面,《汉谟拉比法典》的原文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其发音不可能与英语一样;另一方面,今天的汉语与古汉语发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以发音比较,也得拿古汉语发音与楔形文字发音比较,至少也得拿汉语与楔形文字发音比较,拿英语发音与汉语发音比较,这没道理。
第二点,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论文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说英国人祖先发源于欧亚草原,汉语是从两河流域迁移到黄河流域,这是毫无根据的。所以作者用了“可能的推测是”“由此推测”“可能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等不确定的说法。但是,后面却没有任何对这种“假设”的论证,后面一切都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
这样写论文,也太不可思议了。还说什么“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其实毫无证据,全靠猜。
而且,如果黄河清看了“汉语可能是从两河流域迁移到黄河流域”之说,是肯定要跳起来反对的,“光从中华来”,怎么可能从两河流域来?论文作者还不如说英国人的祖先发源于中国,这样至少还能过了“爱国”这一关。
上图为论文第二页和第三页。
论文分析了汉谟拉比与商汤所处的年代,以及他们各自的业绩,然后指出他们生活的年代差不多,业绩差不多,把这作为证明汉谟拉比就是中国商汤的证据之一。
可是,这里显然存在一个被故意无视的问题,那就是这两个人所处的地点不同,而且相去甚远。一个在中国,一个在中东,别说他们年代相同、业绩相同,就算他们长得也一样,他们毕竟还是两个人,怎么就能论证成一个人了呢?
如果要论证他们是一个人,是不是得先论证《汉谟拉比法典》那块石碑原本在中国呢?如果能证明那块石碑原本在中国,被人用什么办法弄到了中东,然后又被发现的,这或许还有些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论文作者介绍商汤的“主要事迹”,竟然直接把《史记》里那么长的文字抄上去,这样写论文,也太不可思议了吧?是为了凑字数吗?这应该是不符合规范的吧?
请读者注意上图紫色箭头指的地方,这个小标题是“两王生平的对比分析”,请大家看看下面两页,有多少内容属于“两王生平的对比分析”?
实际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内容是:
(一)两者之间的人名对比分析;
(二)两者之间的地名对比分析;
(三)两者之间的度量衡对比分析;
(四)武官称呼;
(五)两者之间的主要业绩分析。
也就是说,在“两王生平的对比分析”标题之下,完全没有两王生平的对比分析。这样写论文,实在不可思议。
而实际进行的对比分析,前四个,完全是从发音相似上分析的,是用英语而非巴比伦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的。
前两项对比分析,作者用的都是“可对应”(各位懂英语的可以比一比有多少相似度),三四两项对比分析,作者直接用了三个“实为”。
对此,我还是只能说“不可思议”,仅从发音就“可对应”、就“实为”了,这样的论证有几分说服力?
这样一篇论文,出自两位大学教授手里,论证形同儿戏不说,看看他们参考了多少资料。一共就三个,其中《史记》还是原文摘录。也难怪,整个都靠猜,满篇“可能”“如果”,这根本不需要参考资料。
这样的论文,还需要两个人完成吗?是不是有一个是挂名?
这个论文发表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上,是不是觉得是自家报纸就可以不严谨、可以随便写?
我觉得,无论发表在哪里,哪怕是发在自媒体平台上,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还是应该有大学教授基本的水平、风范和操守,否则的话,不就是给大学生树立了很糟糕的榜样吗?看了武汉大学教授的这些论文,还有什么理由指责杨某媛的论文?
应该是2021年吧,中央第八巡视组巡视武汉大学,说武汉大学校风学风存在不足。从扒出的几篇武大教师与学生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