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录取已近尾声了,虽然现在有关志愿填报的信息越来越透明,但是还是有不少考生没能录取到理想的大学或专业,并为此懊丧不已。开始我以为肯定是这些考生和家长不够用心或者既要又要导致错失机会,但听了一个主播的揭密后我才发现,原因并不在家长,而是大学在录取上玩起了套路。
不少高校为了抢生源,在专业名称、招生宣传上动起了歪脑筋,搞得跟变魔术似的。这不,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和家长被忽悠得团团转,等发现上当时,后悔也晚了。今天我就给大家理一理,高校都是怎么给考生"下套"的。
第一招:冷门专业穿"马甲",名字唬人实际坑
现在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了,所以很多冷门专业根本没人报。没想到大学早就想好了对策——给冷门专业重新换个高大上的名字,吸引考生。
就拿"土木工程"来说吧,现在改叫"智能建造",听着就跟高科技挂钩似的。可实际上呢?该搬砖还得搬砖,该下工地还得下工地。还有那个"图书管理学",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乍一看还以为是搞计算机的,结果进去一看,学的还是怎么整理图书档案那套老把戏。
最绝的是"生物工程"后面加个"师范"俩字,这不是明摆着忽悠人吗?好多考生还以为是培养生物老师的,结果毕业了才发现,教师资格证还得自己考。
所以说啊,选专业不能光看名字,得扒开皮看瓤。最好提前打听清楚这个专业到底学啥、将来能干啥,别被这些花里胡哨的名字给骗了。
第二招:专业组里"掺沙子",热门专业当诱饵
现在不少地方搞"专业组"录取,这本是好事。可有些高校倒好,把几个热门专业和一堆冷门专业打包在一起卖。这就跟商场搞促销似的,把几件好货摆在最显眼的地方,等你走近一看,货架上全是滞销品。
比如某211大学的"电气类专业组",表面上看着挺唬人,可仔细一查招生计划,真正的王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招那么几个人,其他都是什么"新能源""智能电网"之类的冷门专业。这不是明摆着糊弄人吗?
更气人的是,这些高校还专挑高分考生下手。你以为是冲着热门专业去的,结果分数够了却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哭都没地方哭去。
要我说啊,报志愿前得把招生计划翻烂了才行。看看专业组里到底有几个是真正的好专业,别到时候当了冤大头。
第三招:独立学院"傍名牌",考生傻傻分不清
这一招最损!有些独立学院打着名校的旗号招生,校名起得跟亲兄弟似的,就差把"我是985"写在脸上了。
去年河北就有个考生考了624分,欢天喜地地以为上了东南大学。等录取通知书到手一看,好嘛,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这分数要是报个正经211都绰绰有余,结果白白浪费在民办学院上了。
还有更离谱的,"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这种,听着跟西南交大是一家子,实际上八竿子打不着。学费贵得要死,毕业证含金量却差得远。这不是坑人吗?
听说这样的学院太多了,还有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学院、重庆大学城市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夏学院等等。
要我说,这些独立学院就该把"民办"俩字印在校名最显眼的位置。现在这样玩文字游戏,不是存心误导考生吗?
现在的高考录取这事就跟买菜似的,不能光看包装,得看实质。那些花里胡哨的专业名称、诱人的招生宣传,背后可能都是坑。
最后我想说:高校这么搞招生套路,实在不厚道。考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千万不要让这些套路毁了前程。教育部门也该管管了,不能让这些歪风邪气继续误导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