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周末报道了当下教育市场一种很新的培训班——「高大衔接班」,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这里的「高大」不是形容衔接班有多么高端大气,而是和大众熟知的“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培训班类似,是「高中到大学衔接课程」的缩写。
在北京海淀区某培训中心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家长,角落立着的海报上赫然写着:“大一新生暑假蓄力,入学抢跑一步。”
都考上大学了,还在起跑线上努力抢跑。有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歇歇吧,一生关键的东亚小孩。” 就连央视主持人都感慨:“太心疼这些去学习的孩子了,这样的孩子还会快乐吗?”
现在市场上的高大衔接已经形成产业,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产品侧重,有的主攻学科教育;有的聚焦大学生生涯规划;还有的号称提供保研陪跑保姆式服务。机构们的宣传口号,沿用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与其开学后手忙脚乱,不如现在抢占先机,赢在起跑线!
比咱家孩子成绩好的,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六级。
急切的家长,一边软硬兼施把孩子送进单科收费近千元的预科课堂,一边盯着师资展板呢喃:“现在给孩子灌输知识,总比不灌要好”。
而身旁笔袋里高考涂答题卡的2B铅笔尚未收起、还没养成课堂玩手机的习惯的孩子则吐槽:“从小学就在这儿补课,没想到大学还得来报到......”
当高考终点直接连接大学起跑线,一个本该用来休整探索的暑假,正在被新的焦虑填满。这些衔接班究竟在教什么?为何家长趋之若鹜?它们真能助力孩子们更好的转身,并为其抢一个完美的生涯起点吗?
高大衔接班,到底在衔接什么?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以及相关网络宣传资料的查证,说姐暂且把市面上眼花缭乱的高大衔接班分为三类:
1、学科知识抢跑
按机构课程顾问的说法,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编程这几门基础课对整个大学学习至关重要,都是必须提前抢跑的科目。
大学英语:词汇量从2000提升至4000+,英语能力对学术阅读是刚需,且英语成绩直接决定学位、评优以及保研资格的获取,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学数学: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大学数学需要的知识储备有一定差距,比如反三角函数欠缺、不等式训练不足等,导致大学新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面临很多的困难。”高数挂过科,考研保研不好看”。
大学物理:数学工具升级,未掌握者解题效率降60%,且成绩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分数高低。
计算机编程:培养计算思维,提前学习者数据结构优秀率提升3倍,同时也是竞赛/科研项目入门必备。
这些课程以线上授课为主,单科价位1000元左右,四门打包一般在2000元以内。
2、生涯规划指导
生涯规划也是衔接班非常受欢迎的产品。机构授课内容从办公软件技能,到考研、考公、转专业、选调、保研出国、自媒体创业,乃至如何混学生会社团、如何提升演讲口才等等,课程琳琅满目,目标聚焦“帮助新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
甚至还有报价高达15800元的“生涯发展夏令营”,为期8天的课程,从财商、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有效社交,一路教到恋爱心理、礼仪形象,乃至简历投递。
“参加了夏令营,你就很清楚上大学要做什么,你是有目标的”,而不是上了大学”别人考研你也去考研,别人投简历找工作,你也投简历“,夏令营的宣传语直击痛点。
3、保研陪跑
近年随着本科生就业环境的恶化与出国深造率持续走低,本科升学读研成为一种主流,对应的保研名额竞争也白热化,“保研陪跑”应运而生。
从进大学开始,机构就为学生配备学管老师、伴学学长学姐、规划老师、督学老师全程保姆式服务,从绩点到竞赛,到科研课题,产品服务范围涵盖保研所需的方方面面。
总结一句话就是,一生关键的东亚小孩,一步都不许有闪失,所以步步都需要衔接。
谁在制造这场“无缝衔接”的狂奔?
说姐回想自己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应该是漫长学习生涯里最轻松惬意的夏天吧。那时候不流行考驾照,毕业旅行也不是必选项,和闺蜜追剧、与同学交换闲书、陪发小跑步减肥、打暑假工为上大学攒私房钱,偷偷查阅资料,默默准备远去的行囊才是我们的正经事。
20年以后的现在,驾照与毕业旅行只是基本操作,提前准备四六级已经是准大学生的共识,眼看上高大衔接即将成为潮流,我们不禁要问,当家长把天价缴费单递出去时,他们想要买到的到底是什么?理解这场抢跑,需要拨开营销迷雾,看清其扎根的社会土壤的变迁。
社会竞争前置
以前有大学文凭等于铁饭碗,现在名校毕业也未必够用。以前考上大学就能松口气,现在考研才是新战场。当文凭通胀让学历急速贬值,竞争便如潮水倒灌。
"前三年GPA占保研评估60%+",培训机构赤裸裸的广告倒也并非完全恐吓,一定程度也反映如今大学生生存现实:奖学金在首学期定档、本硕班(基地班)凭初始绩点分流、转专业需专业排名前五......
冰冷的链条环环相扣,上一关不过,下一关直接锁死,不怪大家步步为营。毕竟,个体的艰辛苦楚,在制度的容错率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大学的信息差真实存在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大学高中化,考研高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一定要问高中与大学有何不同,说姐的理解:
高中如一场热血的马拉松,虽挥汗如雨,但终点清晰可见;大学则似无边的海洋,虽自由广阔,却常在探索中迷失方向。
同一所大学里,有人手握迷宫地图,有人摸着石头过河。当大城市的高知家长建议孩子选数学系“进可攻退可守”时,小地方普通工人农民的孩子正因“工科好就业”的模糊认知跳进课业深坑——这差距不在智商,而在信息差织成的隐形天堑。
培训机构敏锐嗅到商机,他们知道,那些从未有过大学生的家庭,说不清金融与计算机的行业分野;那些疲于生计的父母,辨不明保研与留学的路径成本。于是,衔接班课程表成了“代际认知补丁”:
15800元夏令营兜售的所谓“目标感”,实则是把城市精英家庭的谈话碎片打包出售 ;“保研陪跑”承诺竞赛保奖,本质是给信息匮乏者伪造一张迷宫导航图 。
这场交易的残酷在于,它一边贩卖焦虑,一边确实填着真实沟壑。当高校从未提供公平的信息桥梁,当准大学生家庭文化工具箱里没有理解大学的语言,高大衔接班便成了摇晃的独木舟——明知道船票昂贵,却不得不挤上去。
“出人头地”的文化基因
”父母之孩子,则为之计深远“,中国家庭对孩子前途的关心,对教育的投入,近乎本能。中国人到哪里都在‘卷’,背后是千年文化对‘出人头地’的执着。
但看看大学报到处的父母们吧,他们拖着比孩子还大的行李箱,帮忙铺床叠被擦书架。当18岁已成年的大学生基本生活自理都成为挑战,15800元的“目标感培训”不过是把枷锁镀了层金。
教育的真谛,本是在试错中长出韧劲。可当社会时钟滴答作响,那个本应在实践中触摸生活粗粝的暑假,最终凝固成教室里的冷气与PPT的荧光,身处其中的所有人,内心无不生出一种”皇帝的新装“式的苦涩。
抢跑的尽头
是辉煌还是荒芜?
论起来,英语困难户暑期恶补基础,数学吃力的孩子提前翻翻高数教材,对大学生活没多少认知的家庭花点钱补一下信息差,本是合理的自救。只是当个别大学将线上预习绑定期末学分,甚至堂而皇之收取课时费,机构不过是在高校失职的裂缝里,长成了畸形补丁。
但补丁之下,溃烂早已蔓延 ——
被设计的“自由”,埋葬了孩子的人生可能性
培训机构酷爱兜售“完美路线图”,38个月保研计划细化到周任务,万元夏令营承诺“八天规划四年人生”。这像极了给迷宫探险者发放唯一通行证——每条岔路都贴上封条,每个转角都装上护栏。
然而真正的成长从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麻省理工学院有个传奇传统:每年1月开设600+门的短期课程,学生可自选滑雪、做机器人、量子计算实战或研究昆虫。正是这段无成绩压力的留白期,催生了无数成长跃迁与跨学科创新。
而今的衔接班正铲平这样的可能性,当机构传授“三分钟打动学生会主席”话术,当代写论文的服务悄然上线,我们不是在培养自主决定航向的舵手,而是在制造按导航行驶的机器。
被劫持的“空白期”,解构了孩子的人生动力
高考后的夏天本该是孩子精神成长的黄金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追踪两类新生:一类打工旅行,一类参加学术集训。一年后发现,前者的抗压能力与问题解决思维显著领先——小餐馆打翻盘子的窘迫,青旅里听背包客讲故事的眼界,这些“无用之事”在默默重构心智。
而机构早9晚5的课表塞满了高数公式,25天封闭营号称“模拟大学四年”,夏令营兜售的所谓“有效社交”与“目标感”,无一不在粗暴地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隙。
朱大潜院士曾在复旦迎新会上指出,“大学第一要务,是自觉改变学习方法。”所谓“衔接”,核心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非只是内容的提前填塞。可当学习计划需要“详细到以周为单位”由他人制定,论文署名靠机构“合作导师”挂名,竞赛奖项在“纯保姆式”协助下获取,“自觉”二字早已碎成一地鸡毛。
在长期被外力填满的日程中,孩子们的自我规划能力与内在动机的发育会受到阻碍,原因很简单,所有方向都由外界预设,“自我”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而没有目的地的起跑线,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的大学“大学预备课”在何处?
畸形补丁难掩教育深层的溃烂,与其依赖天价“衔接”,不如开启一场指向“自我掌控”的真准备:
1、心理调试先行一步
中学时"考上好大学" 是唯一的目标,一旦实现了,不少人就像没了方向的船,心里空落落的。也有的孩子或考试失利,或录取专业不理想,长期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没办法投入当下的生活,反而浪费了大好青春。
这种 "后高考心理综合征" 有必要提前疏导,暑假里不妨大量广泛的阅读,投入真实的人际关系。去读那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去品那些山河壮阔人世苍凉。先释怀,然后重建,大学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体验哪些新鲜事 ,想实现什么愿望。
2、主动搜索信息与决策
大学没人把饭喂到你嘴边,没有人能明确告诉你4年以后要达到怎样的彼岸。衔接班给到的信息,就算都是真的,也只是面向芸芸众生的最大公约数,未必与特定的个体契合。
反倒是录取院校的官方通知、校内学生论坛里的帖子、自己专业学长的肺腑之言、往届同乡的毕业去向等等,才是真正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源。从真实信息中思考出的未来方向,制定出的行动目标 ,才是有价值的。
3、学着自我管理、高效学习
高中与大学学习最大的不同:前者知识边界确定,作业范围清晰,答案由老师帮大家掰开了揉碎了;大学知识更像没有边界的海洋,作业多是开放式课题,答案常需要自己到图书馆查阅文献。
老实讲,这很考验孩子自我管理及自学能力,因此暑假里即使是准备题型相对固定的英语四六级,说姐也建议准大学生们自己去网络搜真题,找教程,自我评估能力短板在哪里,自己订学习计划,自我监督。
4、磨炼独立生活技能
中学时衣食住行全由父母操心,到了大学,水电费缴费、收拾衣物、生病去医院等等生活琐事都需要自己扛。有调查说,68% 的新生都做过不会缝纽扣、分不清洗衣液和消毒液的糗事,还有人因为吃饭不规律把胃搞坏了。
暑假正是磨炼生活技能的好时候。尝试接管起全家人的饮食起居,独立完成上大学所需的各种证件办理、物资采买,自主规划去上大学的交通行程等等,都是很接地气的办法。
说到底,从高中到大学,是从 "被动等着长大" 到 "主动规划人生" 的转变。大学真正的预备课,是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教育的终极衔接,不在提前跑完赛道,而在获得奔跑时辨认路径的能力。
试着放下机构的完美课表,去读本闲书,打份零工,在试错中寻找方向吧。暑假里播下准备的种子,开学后总会长成支撑你往前走的力量。等九月的风吹过校园,愿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带着准备好的勇气,在这段旅程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鸢尾花花儿,精英说作者。认真带娃,认真写字,拥有两件军大衣的80后宝妈。
上一篇:山西一男生高考562分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全家人欲哭无泪,考生无奈选择复读
下一篇:2026东北大学马理论考研全套资料(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807D的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真题答案+重难点笔记+冲刺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