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学校育人方式正在这个暑假悄然迭代。
8月14日,重庆两江新区多名校长和社区书记坐在一起,多所学校与社区学院试点结对共建。
▲两江新区社区学院—学校结对共建试点工作调研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应用场景研讨会。汪彦彤 摄
当天,两江新区社区学院—学校结对共建试点工作调研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应用场景研讨会召开,该区学校与社区学院联动由此更趋紧密。
破壁:从“三尺讲台”到“万家灯火”
在首批结对共建的试点名单里,距离仅10分钟路程的重光小学与人和街道金安社区早已拆掉了彼此之间的“隔断墙”。
在金安社区“渝好空间”,重光小学体育教师石洲正带领孩子们学习防蚊灭蚊体育健康课程。
这不是传统的兴趣补习班,而是社区和学校共同开展的暑假托管班兴趣课程。
▲金安社区,重光小学教师带领孩子们学习防蚊灭蚊体育健康课程。汪彦彤 摄
今年,学校30余名教师参与到社区的暑假托管班,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30分,按照课表带着孩子们在“渝好空间”上社区学院趣味课、做作业、交朋友。
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阙兴倩说,重光小学教师的加入,让暑假托管有了更专业的师资队伍,孩子们的作业辅导中融入了“思政小课堂”,主题活动中浸润了艺术普及和体育锻炼。
育人空间从学校扩展到社区,也是学校开放办学的新思路。
“这与重光小学‘儿童社会化学习’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重光小学副校长胡晓燕说,社区是育人的大课堂,孩子们可以在此更好链接社会,不仅丰富了个人生活和社交,对心理健康也更加有益。
▲孩子们在金安社区暑假托管班上学习。汪彦彤 摄
这种破壁联动不局限在暑假。此前,金安社区联合重光小学在社区“渝好空间”设立了特级教师李斌工作室金安社区教学点,双方还共享操场、教室等设施,共同开展多样活动。
打破校社壁垒,推动学校与社区在课程、师资、场地、信息等方面实现双向开放、互联互通、优势互补,正是两江新区推动学校与社区学院结对共建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这一结对共建联动下,社区和学校将更好聚焦未成年人成长需求、中青年家长育儿需求、学校发展需求和社区治理需求,精准设计服务项目和活动内容,提升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赋能:从社区到学区
社区学院是两江新区在各街道社区重点打造的开放式、共享式的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和学习交流平台,其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小切口“链接”社区居民,已成为新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有益探索。
社区学院与学校结对,也将更好地赋能社会基层治理。
在重光小学门前,有一座色彩鲜亮、充满童趣的“彩虹”天桥。这是孩子和大人们花了半天时间,用了300多斤丙烯颜料绘就的,被大家称为“友好儿童彩虹桥”。
而这正是金安社区与重光小学、社会机构共同打造的儿童友好环境之一。
▲重光小学门前的“彩虹”天桥。汪彦彤 摄
“在社区建设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很重要。这座桥就是这样诞生的。在引导孩子安全过街的同时,既让孩子们逐步树立小小主人翁的意识,也在社区营造出浓厚的儿童友好环境。”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阙兴倩说。
不仅如此,金安社区通过校社联动,组建了“安小宣”“安小能”“安小议”3支儿童自治队伍,拓宽了儿童家庭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
就拿“儿童议事会”来说。这一专为儿童建立的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其主要参与对象为“安小议”小议事员队伍,旨在从儿童视角和需求出发,引导儿童以“社区小主人”身份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
与学校结对,社区不仅能更好建设成为居民想要的、更适宜孩子发展的社区,也能成为孩子们进行全场景学习的更大的“学区”。
“比如心理健康问题,社区可以和学校在联动中做好风险预警。”翠云街道翠渝路社区党委书记陈俊儒说,翠云小学有不少教师就居住在该社区,如果教师常态化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将可带动更多孩子和家长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人和街道金祥社区党委书记谭成华也认为,每名学生和家长都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能很好地赋能社区工作,并建议“学校的实践作业可以与社区治理结合,运用资源积分等对孩子进行综合性评价。”
变革:育人方式改变
两江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正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此前,两江新区已整合政法委、宣传部、教育局、公安分局、社发局等20个部门资源,建成114个社区与学校“教联体”工作中心,覆盖率达100%。
此次推动学校与社区学院的深度联动,将更大力度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场景,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小妹了解到,双方联动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始终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科学素养、艺术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协调发展。
“我们就是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和社区学院服务基层、链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教育资源双向流动、育人场景深度融合,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两江新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称,力争在三年内建成一批教育共享空间,形成一批具有两江特色的校社联动活动品牌,建立健全“学校社区吹哨、部门街道报到”的联动响应机制和“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双向匹配机制,构建起覆盖广泛、便捷可及的校社协同育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