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玲玉
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国际汉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通过“输入型教师”(派遣教师)与“本土化培养”双轨并行模式,推进海外国际汉语师资建设。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等准入与评价体系,并通过持续开展多样化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本土师资的专业能力。这一体系初步构建了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的制度框架,但整体而言,当前的师资培养体系仍存在标准不一、培训零散、体系不全等问题,缺乏系统化、可持续的机制支撑,制约了中国语言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
自2004年起,德国开始运行“绿色证书”体系,并于2008年在全球推广该体系,一方面服务于学校或机构对师资的认定、管理和培养,另一方面助力未设立德语师范体系的国家或地区实现从零起步的标准化、体系化、本土化师资建设。该体系遵循质量管理与监控原则,将师资管理、培养与评估有机整合为一体,构成完整的标准化资格认证体系。德国的“绿色证书”体系经验对我国国际汉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可从灵活筛选、分层培养、跟踪评价和专业规划四个方面着手,加快构建一套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的海外国际汉语教师认证体系。
建立统一准入标准,构筑灵活进退机制
当前海外汉语师资的准入机制尚未统一,不同国家或地区因国情、区情差异,在教师选拔上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或门槛较高,或无明确要求。这种不统一既影响了人才流动的效率,也制约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解决这一现状,可建立相对统一而具有灵活性的准入门槛。可设定学历与语言等级为基本门槛,而真正的筛选则主要通过证书获取过程中设置的四个学习阶段与五次考核来实现。四个学习阶段包含:听课实践阶段;教学理论与实操内容深化阶段;在华系统培训学习阶段;附加模块学习阶段(涵盖汉语等级测试知识、数字媒体教学技巧、跨文化交际内容等)。五次考核包括两次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专业类评估、两次教学试讲以及一次语言水平测试,构成一个多维度、渐进式的遴选过程。此机制不仅有助于意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理性判断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实现“能进能退”的动态调适,也在实践中有效筛选出真正适合长期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
构建分层次培养模式,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
当前国际汉语教师来源类型高度多样化,涵盖外派汉语教学专家、海外高校与中小学专任教师、机构聘任教师、汉语志愿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生以及转行转岗人员和本土非母语者等。然而,现有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的分层结构,缺乏面向不同类型教师的系统性培养模式。此外,培训普遍缺乏统一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框架,培训内容多依据专题设计或专家特长设置,虽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但整体上缺乏系统整合与连贯推进,难以形成稳定有效的知识结构。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应在“无差别对待”与“有差别助力”之间寻求平衡。具体而言,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框架与系列教材,划分学习阶段,设立具体模块,并配套统一的评估标准;与此同时,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平台联通,推动课程内容、素材、案例的标准化与本地化结合,提升培训体系的系统性与适配性。此外,认证体系也应充分考量教师背景差异,围绕学习路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维度,提供分层分类的培训模块与支持机制,真正实现“因人施教、因类制训”,为国际汉语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跟踪评价机制,实现全过程质量监控
当前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分为长期学历培养和短期专题培训两种模式,但普遍存在缺乏培训后跟踪评价的问题。对此,建议构建纵横结合的跟踪评价机制,覆盖教师成长的关键阶段。其中,纵向评估贯穿四个学习阶段,通过阶段的测评一、阶段的试讲一、阶段的测评二与试讲二,动态反映教师的学习成效与教学能力进阶过程。横向层面可从四方面推进全过程质量保障:第一,建立“课前引导、课堂观察、课后反馈”的听课机制,并嵌入导师的专业引导、互动指导与标准化评价,帮助教师内化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理解。第二,构建统一线上学习平台,融合“自学+组内学习+导师引导”多元学习路径,辅以同伴互评与导师线上线下双重评价,提升教学与教研能力。第三,围绕跨文化教学与传播需求,在导师指导下实施研讨式教学项目,并通过现场答辩与专家组评价,考察教师的文化表达与语境适应能力。第四,设置语言能力提升路径,提供课程支持与考试指导,并组织统一测试,动态追踪教师语言水平发展状况。
强化教师专业规划,拓宽职业发展前景
当前海外汉语教师普遍存在任期短、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归属与长期职业规划。建议将师资培养与教师生涯整体规划有机衔接,一方面可将汉语水平考试(HSK)考官认证与教学岗位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内容与考试标准协同发展,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学习目标感;另一方面,为本土教师及长期任教人员开设多元发展通道,设立专家教师、考官、培训导师、项目主管等岗位资格,支持其在教学、培训、考试与管理等领域实现“多轨并进”式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文为“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立项项目〈KYCX22_12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