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杨秋芬 尹淑琼
伴随着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企业对能顺应时代发展、解决复杂现场问题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面对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背景下技术型人才紧缺问题,应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核心建设现场工程师学院,着力培养一批兼具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由此可见,高校如何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构建现场工程师教育新生态的核心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保障机制
现场工程师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为此,应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制度,完善资金配套,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强化政策保障。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办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共享现场工程师培养红利。构建现场工程师劳动保障体系,确保现场工程师与其他人才享受同等资金福利待遇。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出台现场工程师培养配套财政支持、设立现场工程师专项补贴,为高校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参与现场工程师培育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培训费用,减轻企业参与现场工程师培育的成本负担。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组织研讨会、行业交流会、技能培训等活动,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制定现场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通过资格认证及资格评定测试,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规范化发展。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优化课程体系,对标产业需求
为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高校需对标企业技能需求,按照“岗位—技能—课程”的成果导向原则,并结合现场工程师的工作特点,重塑课程体系、标准及内容,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育。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能力为核心,深度调研企业现场工程师技能要求,并结合毕业生信息反馈,明确课程目标及预期效果。加强模块化课程设计,增加选修课、实践课的占比,并完善课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现场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需求相匹配。
引入企业案例丰富课程内容。系统收集汇总工程案例、技术标准、项目资料等内容,将其与理论课程相关联,推动学岗对接。开发基于企业真实情境的教学项目、学习手册、任务工单等,拓宽学生学习途径。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开发精品线上课程、微课视频、教学案例、题库等课程资源,支持混合式教学。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邀请大国工匠、企业技术精英等进入校园,以真实故事讲解、案例分析、专家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而将其内化为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在图书馆、宣传栏、教室等公共区域张贴工匠精神宣传海报,或利用校内广播、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渠道宣传工匠人物事迹,构建沉浸式的思政育人环境。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成效
高校应根据现场工程师培养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多元育人主体开展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由高校、企业、行业组织组成现场工程师合作指导委员会,合作完成现场工程师培养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等内容的制定,以及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校企双方核心技术人才积极参与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
构建校内外“双导师”机制。鼓励校内教师利用暑假、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入企进行挂职锻炼,将实践经验、案例等融入日常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等融入课程,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一方面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实践训练、专业产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专业支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依托虚拟仿真、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模拟真实工程场景,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机会。
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面对高校现场工程师人才供给失衡问题,高校应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构建链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桥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湖南工业数智化视域下现场工程师人才四维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K24AZY004)。
(作者单位: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