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考录取季,职业本科院校俨然成为最亮眼的“新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投档最高分达617分,远超特控线83分;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创下浙江同类院校历史新高的621分;全国职业本科院校激增至87所,招生规模较2020年试点之初已暴增8.5倍。(8月19日《光明日报》)
职业本科何以异军突起?关键在于“学历硬了”与“技能值钱了”的双重驱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彻底打破了天花板——“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的成长路径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对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工程师需求激增,职业本科学生以其“学历背书+技能溢价”的双重优势,成为支撑“中国智造”的关键人才池,自然身价倍增。
4月11日上午,北京市首所市属职业本科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成立。9月,将迎来首批职业本科新生入读。据新华社
这股浪潮的兴起,不仅是个体选择的转变,更是破解国家发展难题的“对症良药”。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87.07%,高出全国本科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其中90%服务于实体经济领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率高达98%,正是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明证。职业本科院校以“产业需要啥,专业就设啥”为逻辑,紧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有效填补了普通本科偏理论、专科高职偏操作之间的人才断层,弥合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职业本科的兴起正夯实民族复兴的基石。它精准填补了制造业高端化、数字经济崛起带来的高技能人才巨大缺口,为实体经济注入核心动能,推动“中国智造”向“中国创造”跃升。当朱懿涵们以600分的高考成绩主动选择职教赛道,当98%的就业率成为常态,社会对“重学历轻技能”的陈旧观念正在瓦解——支撑民族复兴伟业的,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家,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卓越工程师。这不仅是教育理性的回归,更在构建多元人才支撑的强国生态。
然而规模扩张并非终点,质量才是生命线。面对招生“冷热不均”等现象,职业本科须深化“产业基因”,方能行稳致远。林克松教授开出的药方——标准共定、师资共建、资源互通、评价互认——指明了方向。王亚南研究员强调的“本科聚焦复杂系统集成”差异化定位与大数据监测体系,唐智彬教授提出的“经营”思维与打造“独属性”专业群,皆是为确保培养质量的核心要义。唯有在真实产业标尺下锤炼人才,方能实现院校与企业“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职业本科的崛起,深刻映射着教育价值坐标的悄然校正——当“拧螺丝”的现场工程师与“调机器”的科学家获得同等尊重,这本身就是对“万般皆下品”陈旧偏见的颠覆。
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只是办学侧重点不同,个体发展方向各异。社会厚此薄彼的“眼镜”早该摘下。教育生态的繁荣,恰在于多元路径的共生共荣——让技能与理论相互辉映,让工匠精神与学术探索同被珍视,方为教育最美好的图景,亦是发展最深厚的底气。(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