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教育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几家欢喜几家愁。
最近几年,留学趋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曾几何时,美国几乎是留学代名词,英国紧随其后,而如今情况大不相同。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英国2024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最热门目的地。2025年通过UCAS系统被英国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激增13%,达到12,380人。
与此同时,美国留学申请也呈现回暖趋势。2024-2025申请季,中国申请美国本科人数增长了9%,达到13,115人,这是三年来的首次增长。
英国大学成为中国学生留学首选地,其实并不意外。英国拥有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学府,教育质量备受认可。
英国高校不仅学术声誉卓著,还注重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学制优势也是吸引中国学生的关键。英国本科通常为三年,硕士多为一年,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降低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文化差异小且安全系数高,也为英国加分不少。英国社会治安良好,高校对学生安全保障措施完善,为留学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
美国留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正在回暖。2024-2025申请季,中国学生申请美国本科人数增长9%,扭转了下降趋势。
这一变化表明,尽管美国签证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但其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具有强大吸引力。
美国高校正在积极调整政策,越来越多的顶尖院校逐步恢复标化成绩要求。2024-2025申请季,提交标化成绩的申请人数同比增长9%,远超未提交标化成绩申请人的增幅(4%)。
值得注意的是,公立大学比私立大学更受青睐。2024-2025申请季,公立大学收到的申请量增长了12%,而私立大学仅为8%。这种趋势反映出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更加注重性价比。
与英美两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拿大留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寒流”。今年预计入学的国际学生人数将较去年锐减至少45%,远超政府原定的削减35%的目标。
政策收紧是主要原因。加拿大实施了签证削减、学签配额制、省政府背书要求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移民部长Marc Miller还表示,未来留学生需从劳动力短缺相关专业毕业,才能申请毕业工签,这对留学生移民路径是重大打击。
高校也因此受到影响。曼尼托巴大学今年秋季学期的国际学生人数减少了7%,新入学的国际生人数减少30%;温尼伯大学的一年级海外新生减少18%。
亚洲高校近年来吸引力大幅提升。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等地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
这些地区留学成本低(相较于英美),教育质量好、大学排名高、就业有保障。而且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留学政策也在向着利好发展。
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自2026年起,将正式放宽大学对本科留学生的招生名额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校把“定员超额上限”从105%提到到110%。
新加坡对国际学生友好,工作签证(PSW)获批率高达92%,资讯科技等紧缺领域的人才享受“快速通关”待遇。
中国香港也敞开大门欢迎全球学生。继去年港八大将非本地生招生名额比例从20%上调到40%后,今年香港教育局局长表示未来还会进一步放宽。
除了传统留学国家和亚洲热门地区外,一些新兴留学目的地也开始进入中国学生的视野。
泰国留学近年来表现出色。截至2025年1月,中国在泰留学生总数已达28,052人,占泰国国际学生总数的53%,年增长率高达24%。
预计2025年全年中国赴泰留学生总数将突破7万人,较2019年(约2万人)增长超250%。
泰国留学具有性价比高、政策红利多、职业跳板效应显著等优势。学费仅为欧美国家的1/5,生活成本相当于国内二三线城市水平。
中泰互免签证政策实施后,留学生往返两国无需繁琐签证手续,家长探亲、实习就业更加灵活。
德国也是对留学生友好的国家之一。2024/25学年,吸引了全球超过40万名国际学生在德国高校就读。
德国大多数公立大学并不收取国际学生的本科学费,一般来说这些大学只收取象征性的管理费用,大约150~250欧元。
新加坡国立大学整体就业率89.8%,南洋理工某些专业人人实现就业,私立院校毕业生也有83.2%实现就业。
甚至回国求职,新加坡留学生的简历也常被标注为“优先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