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化学“降级”,学生“减负”还是“掉队”?
话说咱中国家长最怕啥?不是孩子皮,不是成绩差,而是政策变天——就像扔骰子,点数不知道啥时候刷新。东莞最近又放了个“狠招”中考总分从800分拽下来只剩680分,数理化“三兄弟”,化学突然掉队,满分缩水还被踢出录取总分。这还不是东莞一家独自“翻花”,北京、西安、广州纷纷跟上,波澜壮阔一场中考“化学寒流”扑面而来。如此大动作,背后到底是减负利好,还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兄弟姐妹们,这场考试江湖的权力洗牌,精彩得很,咱慢慢说道。
都说化学是理科生的命根子,结果如今成了“降级科目”,这一砍,家长老师学生三方立马炸了锅。你瞅,学生们偷着乐“化学再难,也不会拖后腿啦!”而化学老师们面面相觑“以后我这门课,是不是成辅导兴趣班了?”家长更是脑门冒汗——天天喊孩子拼成绩,这下该往哪里压宝?再一看各地政策,各显神通,北京是“等级呈现”,西安是“等级评价”,广州直接少30分,咱化学老师的尊严一夜之间缩水得比化学反应还厉害。可问题来了化学被边缘化,是“减负”真香,还是“掉队”不香?折腾来折腾去,最怕学生连泡茶壶水都搞不懂“水的化学式”。
事儿还真不是咱想得那么简单。有老师支持,说“你们这些年刷题卷子刷出神经病,还不如多做实验!”直接,实验操作提上日程,“动手能力不可或缺”。听起来挺对路,毕竟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一模一样的选择题?但学霸们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化学这门“必修课”还得踏踏实实学。以福建为例,高考“物化捆绑”第一年,理工科的专业一大半都要化学。你说你初中化学混过去了,到高中还不是得补课补得满地找牙?再者说,化学就和东北大酱蘸黄瓜一样,生活里处处离不开它,洗衣做饭、快递炸锅,背后不全是化学基础?现在女生都流行说,要懂护肤得先懂点分子结构,谁说生活与化学绝缘?偏偏改革一刀切,试问学生下次用84消毒液“混搭”洁厕灵时,是不是连“有毒气体”都搞不清?高高兴兴“减负”,会不会就是“减脑”,这可是个大问号。
家长的焦虑也不是空穴来风。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早就植根于“分分必争”,今天化学砍了分,明天会不会历史、生物、地理统统变“兴趣班”?老百姓那颗“分数至上”的心,怕不是要跟着改革大潮起起伏伏。说句大实话,老师希望学生多做实验、学生活学活用,这话真不假,可惜现实往往骨感——实验条件跟不上、老师人数不够、学生态度消极,到头来还是谁重视谁吃亏。
摆到台面上,“减负”这牌打得挺欢,实际情况却是分数一降,化学的江湖地位眼看要被边缘。家长们的朋友圈纷纷发问,“这改革敢不敢再激进点?”表面上,减了刷题负担,孩子们有望松口气,可这口气一松,是不是就撒了手?说得热闹,实验室条件配置得再好,有几所初中能做到小班制、个性化教学?现实往往很骨感——“重要考试才能重视”,曾经的地理、生物不也来这一出么?课本内容成了鸡肋,升学不考直接“降级”,结果学生上课照样“摸鱼”,老师和家长心照不宣。
以北京为例,化学都改成“等级评价”了,有心的家长赶紧给孩子报补习班,怕一不小心以后追大学梦栽了跟头。西安、广州也是如法炮制,沦为鸡肋的科目,小孩子们是打心底不重视。你说咱普通老百姓图什么?不就一出人头地的希望嘛,处处“考分”才有盼头。现在倒好,要是继续“砍科目”“降分值”,不就是“纸上减负”假象?谁还在暗地卷?家长,为娃奔波依然没停,老师为“不掉队”忙着开小灶,学生根本“难佛系”。明面是一片和谐,暗流涌动却没人敢说真的轻松。
反对声音也不弱。有人直接喊话“化学不是光会做几道实验题那么简单。这个时代,科技强国谈不上,基础理科先拉胯了。”有网友拎出了三句话缺化学,食品安全靠蒙;无物理,手机都造不成;地理不懂,连全球变暖都蒙圈。可不是么?一刀切之后,孩子还怎么在科技社会安身立命?别说考大学,就是洗澡水温都算不明白,还指望什么高质量发展?
就在群众争吵得头破血流时,教育部门甩出终极理由——“这叫优化考试结构,强化核心学科,激发学生兴趣!”你品,你细品啥叫“核心”?数理化“三胞胎”,咋唯独化学就成了“拖油瓶”?这背后,道理还真不少。有人说现在“科学素养最重要”,要培养全面发展而不是考试机器。可等到高考一查分,抓耳挠腮的家长才发现,专业录取门槛半山腰“物理 化学”捆绑,热门工科、医科、材料什么的,没点化学功底都绕不进去。你说高中培养得了科学家苗子,初中化学基础软脚蟹,还不等于空谈理想?更别提大学那点硬核课程,全靠初高一体衔接,人家国外又不是不学化学。反倒有些专家拍着胸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饭能吃饱么?咱中国的升学路径,还能容得下这么浪漫吗?
别看现在说“减分减负”,等社会需求一高,企业招聘、专业录取照样拿化学当硬杠杠。啧,要不说咱老百姓活得精明,“被动减负”变“主动内卷”,“课外培训”未尝不成了新产业。现在家长纷纷自掏腰包请“私教”,老师课下点拨、线下比赛齐开张。政策越松,民间越卷,咋说都逃不开一个“成绩至上”的死循环。
更可怕的是,“化学降级”带来的社会影响想都不敢想。将来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环保领域,哪块儿离得开化学人才?咱一代学生,高中基础薄,大学没得选,工作又卡头。以东北老王家的“二丫头”为例,初中摸鱼混个及格,高中一脸懵逼理不直气不壮,最后只能“岗前培训”再补课。兜一圈,兜回老问题真正的减负能不能落地?核心竞争力还能不能守住?孩子们的未来,是不是要被改革搞成“随机盲盒”?
“表面一片平静,暗地里拧巴得很”——这句土话最贴切不过。看着自家小孩,家长明面装得无所谓,骨子里还是紧张兮兮。聊到升学,谁敢真“躺平”?化学“降级”,给初中生看似宽了一道门缝,实则高考那道大门依旧紧闭。政策说得好听,课堂要生动,考试要减负,可新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学校实验条件根本不到位,说是鼓励动手实践,实际操作一年赶不上一次。学生好不容易“佛系”两年,升到高中后直接补课补得“连轴转”,真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分歧更大的是家长和老师。有家长觉得“现在不内卷,以后孩子难出头”;有老师认为“改革是趋势,不必一味反对”。可是政策一刀切,谁又来代价买单?老百姓吐槽“又来一波‘田忌赛马’,卷的不是化学,是家长的钱包和耐心!”分数降了,补课涨价了,该念书还得念,最终苦的还是孩子。社会对理科生的需求有增无减,理工科的专业“缺口”越来越大。拿数据说话,福建2025年高考,要求化学的本科专业比例竟超57%——化学这门“选修”,哪能真让人“随缘不学”?结果政策一松,家庭负担又重了,补课行业再度升温。
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众多科目轮番被调整,“你方唱罢我登场”。化学今天“降级”,地理历史生物明天是不是也要走下神坛?课程价值成了分数的附庸,素质教育终成“口号”。分歧不止,焦虑不休,大家都在等,等下一个“改革试验田”,等一批又一批娃娃被政策推着走。
这一轮中考改革,说是来“减负”,看着光鲜亮丽。可化学降级、分值缩水,孩子们是真的轻松了,还是被悄悄“掉队”?别的不敢说,政策一出,家长晚上睡不着觉,老师焦虑头发掉一地,学生还得跟着补课、开小灶。这种减负,是不是更像“纸上谈兵”?咱试试反着真要松绑了考试,能不能也把就业、升学门槛一块同步下调?要不然,初中佛系,高中鸡血,最后还不是一样卷得飞起!
化学这颗“江湖肝胆”,一朝变“边缘人”,实在让人痛心。打着“优化、减负、素养教育”的旗号,结果是分数看似少了,补课花的钱多了,学生的压力依旧不减——那这波操作,是谁在得利?是不是又要上演一套“左手腾挪右手卷”?只盼决策者别坐在象牙塔里拍脑袋,早点下基层瞅瞅,别让改革落地成“空心菜”!
大家说说,这化学分数一砍到底,孩子学业压力真的小了,还是家长钱包越来越空?有人信“减负改革”,有人喊“是假减负,真内卷”,你咋看?你是觉得“初高中一条龙补课大军”有望退休,还是反而更害怕自家孩子成了下一个“知识稀缺户”?留个言——你家娃的化学分,到底是该卷,还是能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