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在黄埔”五智融合教育创新之数智赋能数学作业研讨会,在广州开元学校举行。作为大湾区科创教育高地,广州黄埔区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探索“AI+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本次活动是黄埔区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通过五智融合教育创新实践中心的成立、数字作业质量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及宏途Z致学智能手写笔等智能工具的规模化应用,黄埔区正系统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推动区域教育从标准化走向精准化、个性化,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输出更多黄埔智慧与黄埔方案。
AI赋能纸笔作业管理与精准教学变革
此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系统展示了黄埔区在推动初中数学学业质量提升方面的创新实践与阶段成果,标志着区域数字作业工程的深度规模化应用。广州宏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持方,在会议上发布《AI赋能纸笔作业管理与精准教学变革——智慧批改笔应用方案》。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主任杨亮围绕“技术赋能数学作业质量提升项目”进行详细介绍。该项目以八年级数学为试点,依托智能纸笔与点阵技术,实现作业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推动“智评”系统在区域教学中的应用。全区八年级数学教师将配备宏途智能手写笔终端,学生配备点阵作业本,教师可通过小程序一键生成学情报告,实现精准教学。项目明确每周作业批改与课堂小测机制,强调“每日一清、批改不过夜”,形成教学闭环管理。为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项目设立专项激励方案,将评选10所优秀学校和30名优秀教师,提供研修、荣誉及成果推广等多方面支持。
黄埔区教育研究院书记、院长陆优君介绍了“研在黄埔”与“五智融合”区域教研品牌的建设理念,强调以人工智能推动“智学、智教、智评、智研、智育”五育融合,系统提升教研对教学的实际支撑力。为实现规模化智能教育应用,黄埔选择数学学科为突破口,依托宏途Z致学智能手写笔的纸笔点阵与智慧作业系统,完成八年级数学作业数字化全覆盖,为精准教研提供坚实基础。未来,黄埔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深化“研在黄埔”品牌,贡献更多可推广的教育改革经验。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坪表示,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国家战略,也是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面向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研创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教育公平四大方向,希望以此为实验点,培育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方案。
广州开元学校总校长陈祖力呼吁教育同仁提高认知、勇于拥抱新技术,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只有看见未来,才能拥有未来。”
会议上,黄埔区“五智融合教育创新实践中心”揭牌。该中心依托宏途Z致学智能手写笔等智慧工具实现常态化数据采集与精准分析,将在未来开展全学科作业质量动态监测、精准诊断,推动教学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助力教师开展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指导,标志着黄埔教育迈入规模化因材施教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会上,由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相关领导,为前期探索中表现突出的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广大附中黄埔实验学校、广州市黄埔区开元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共五所示范校表彰,并鼓励更多学校加入数字化教学改革行动,共同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专家洞见:大模型赋能教育数智化的机制与边界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印鉴教授在《大语言模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主题讲座中,为与会教育同仁带来关于AI大模型的前沿解读。他强调,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应用中,需结合教育实际数据与领域知识进行定向优化,理性用于辅助教学、学情分析及个性化资源生成,需重视技术与教育规律及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
为深化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应用,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科学研究分院院长、广州宏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教育运营部负责人田荣发布《AI赋能纸笔作业管理与精准教学变革——智慧批改笔应用方案》,方案详尽阐述了宏途智笔赋能作业管理的内在逻辑,涵盖数据采集、学情解读与数据驱动决策等实操环节,助力教师从“会用”到“用好”,真正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辅导。目前该方案已在多校实现常态化应用,以轻量化、低成本的方式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
文、图|记者 蒋隽 通讯员 张晗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