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兰剑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不但注重完成学校“学业”,更是看重与社会“职业”的关联适配。站在新时代起点上,高职院校需要以思政铸魂,引领学生“双业”教育,高质量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任务。
高职思政铸魂引领内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强国“六力”,其中,思政引领力被置于首位,发挥着统领作用。高职教育思政铸魂引领内涵发展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把牢高职院校育人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占据“半壁江山”,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学生思政教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夯实高职学生思想根基。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对党、对民族、对国家的历史和未来有更深刻的了解认识,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为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巩固高职学生思想阵地。高职学校要立足学生思想实际,不断丰富思想引领形式和内容,创新思想引领路径和方法,全方位加强学生理论武装,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高职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他们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突出高职思政教育赋能。“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高职思政教育通过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实现思想引领,在此过程中,寻找并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想成长、想成才,从而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业、职业“双业”教育。
思政如“盐”融入“学业”教育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将价值(育人)与知识、技能(育才)有效结合,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践,从专业知识点、技能中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等结合,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助力高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打造多元思政教育队伍。多元化的思政教育队伍不仅能提供不同的教学视角,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业需求,是提升思政教育融入学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思政教育队伍远比思政教师队伍内涵丰富,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学业导师、党员教师、授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党员等。高职院校应提高思想站位,明确不同角色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类人力资源形成合力。
倡导个性学业指导方案。高职学生只是应试分流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并不是智力或能力上的“弱者”。进入高职教育后,学生们迫切需要思政教育对自身重新建立认知,做好学业规划。同时,学生千人千面,问题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倡导个性化学业指导方案,即重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育才与育人目标的同频共振。尤其重要的是,高职学院从新生入学起,即需重视学业指导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借助“互联网+”帮扶。利用他们熟悉的平台(如微信、抖音、知乎、小红书、B站等)开展思政教育,进行学业帮扶,更容易被接受。因此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短视频、动画、VR等将思政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在线讨论、直播互动等方式,开展学业咨询与辅导、读书会、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打破空间限制,全方位提高学业帮扶效果。
思政如“火”照亮“职业”教育
思政教育高举真理之火,点燃高职学生心中信仰,让他们品尝到“真理的味道”,照亮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很多学生仍然慢就业、懒就业、不愿就业,这缘于错误的功利化就业观:没有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只顾眼前利益,仅关心工资薪酬高低,要求工作必须舒适、轻松,不结合自身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来选择行业、职业,更有甚者,逃避压力与责任,直接放弃就业。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不仅是个人发展,更是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长远发展。
提供职业专业支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教授各专业学生相应职业标准规范、道德准则,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开导,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各种困难,增强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舒压,主动调整自身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
丰富学生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是高职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练习、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传统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兴趣,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职业道德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思政教育,挖掘工匠精神,鼓励学生进入一线岗位锤炼技能;通过学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作者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