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山东蓬莱二中有个姓刘的老师,因为和学生微信聊天内容不文明被开除了,学校通报说他严重违反规定。这事火速处理完后,网上议论分成两派,一派说学校办事利索,另一派问为什么总有老师敢越线。其实这事背后问题挺多的,远不止辞退一个人这么简单。
现在老师和学生用微信、QQ沟通作业是常态,可很多学校的管理太松了。像蓬莱二中说自己师德培训走过场,那平时对老师说话有没有约束?要是能定期抽查聊天记录,或者让学生能匿名举报,或许这种事就少了。但很多学校到现在连基本规矩都没定下来,光靠事后处理解决不了问题。
有老师说现在说话跟踩雷似的,怕多说一句被误会。家长也担心,万一孩子和老师私下聊了不该聊的内容,自己又不在旁边,根本发现不了。可是要防止这种情况,又不能完全禁止线上沟通,毕竟有时候答疑真需要私聊。界限到底在哪,到现在也没个明确说法。
教育部门最近在抓师德问题,但手段还是停留在出了事才追责。其实可以学学新加坡那边,把师生聊天都放在线上平台,系统自动筛敏感词,对话留时间戳。杭州有中学让学生组成监察团,每月匿名给老师打分,这算是在往前走了。
家长这边其实也有责任,很多家长自己搞不清该教孩子什么,只知道提醒要尊重老师。但具体遇到老师说话不合适该怎么办,家长自己都没概念,更别说教孩子了。现在不少00后学生挺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可万一遇到别有用心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网上有人说辞退一个老师就能解决问题,但根本问题还在。学校只盯着有没有违规记录,不关注平时沟通习惯;教育局只等着出事后处理,不帮忙制定具体规范;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不用操心这些。如果这些都没改变,下个出事的可能就是你身边的人。
最近教育部说要在2024年试点“师生伦理审计”,把线上社交行为也算进考核。不过现在各地落实速度不一样,有的地方还在用十几年前的管理办法。这说明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至少得有人先开始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