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说话常常没遮没拦,有时候蹦出一两句“狠话”,家长要么当笑话听,要么直接训一顿。
但其实,孩子的话里藏着很多“潜台词”,尤其是孩子有意无意地反复说某些话,看着没什么实际意义,其实可能是在向你“求助”,是他们某些诉求和心理状态的体现。作为父母,可别不当回事。
第一句:“我不想和他们玩”
“同辈群体”对个人成长来说是个很重要的环境,也是接受外部教育、融入社会的重要地方。
对孩子来说,成长中每个阶段的小伙伴都很关键:心理学研究发现,小伙伴们会明显影响每个孩子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同伴交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能帮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社会规则。”
一旦孩子说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那就要留意了,孩子是不是被别人孤立了,或者有其他融不进群体的奇怪行为。
这时候,父母得及时插手,帮孩子融入群体。
比如教孩子说礼貌话,教他们怎么化解矛盾,自己做好榜样让孩子知道分享的快乐,引导他们别总想着自己。
第二句:“你好烦”
孩子跟父母说“你好烦”这类的话,其实是在试探父母的权威,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制止,不然可能会影响亲子之间健康的关系。
在很多文化里,代际关系都带着点权利和地位的意思,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不光要抚养关爱子女,还象征着一种权威。
很多中国家庭里,父母不允许子女有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言行,不少孩子成年后有了自我意识,才慢慢想明白这一点。
不过,在孩子成年前,还没形成自我意识的时候,如果频繁说“你很烦”“我讨厌你”“都怪你”这样的话,先别生气,不妨想想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给了他太大的压力和束缚,让他觉得不舒服。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能独立生活,但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用高压的方式,父母也别总想着帮孩子解决所有事。
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主发展,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世界。”
约束孩子的过分行为很重要,但引导他们、给他们成长的空间更重要。
第三句:“真没劲”
小孩本该对什么都好奇,可如果孩子整天嘟囔“好无聊”“没意思”,甚至对游戏、玩具都提不起劲,那就要警惕了。
这不是“成熟”,而是他可能遇到了情绪问题,比如压力大、不开心,或者长期被忽视,觉得做什么都没意义。
孩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和小伙伴疯跑、发现一只蚂蚁、听个好笑的故事……
如果他连这些都不感兴趣,说明他的“快乐开关”被关掉了。
这时候,家长别光说“你自己找点事做”,而是带他尝试新活动,或者干脆陪他疯玩一阵,帮他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
第四句:“我好差”
孩子如果总说“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太笨了”,这不是谦虚,而是真的开始怀疑自己了。
小孩的自信很脆弱,如果经常被批评,或者做什么都得不到肯定,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比如,考试没考好,家长如果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孩子可能就会想:“我果然很笨。”
但如果家长说“这次错了,下次我们注意”,孩子就会觉得:“我还有机会变好。”
所以,当孩子说自己“差”时,千万别附和,哪怕开玩笑也不行。
多夸夸他的努力,帮他找到做得好的地方,让他知道“失败没关系,重要的是敢尝试”。
第五句:“不想上学”
很多孩子都说过“不想上学”,家长通常觉得是偷懒,逼着去就行了。但其实,厌学的原因很多。
可能是作业太难,可能是被同学欺负,也可能是老师批评了他,让他觉得学校像个“噩梦”。
学校对孩子来说,不只是学习的地方,还是个小社会。如果他在那里一直不开心,硬逼他去只会让他更抗拒。
所以,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先耐心问问:“是学习跟不上,还是有人欺负你?”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一句“别人都能上,你怎么不行?”
孩子的话,再“离谱”也可能有深意。尤其是那些反复说的“气话”“怪话”,其实都是在向你发出信号。
作为家长,别光听表面意思,多想想孩子为什么这么说,才能真正帮到他。
当然,也不是孩子一说这些话就如临大敌,关键是要有耐心,愿意听他背后的声音。
你家娃说过哪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