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扎心的真相:孩子教育到12岁就基本完成了
开心田螺
2025-09-02 21:55:59
0

嗨,我是瑞秋。

总算熬过了一个暑假,终于开学了。

早上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和一位同学的妈妈聊了几句。

她的小儿子和我儿子同班,大儿子今年九月12岁,则刚升入初中。

我随口问她:“孩子上初中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吗?是不是更省心了?”

她摇摇头说,并没有。

她觉得12岁就像一道分水岭,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儿子的变化:突然独立了不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更愿意和朋友在一起,不再事事都来问她的意见。

她说,自己已经明显感觉到,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分量,好像没有以前那么重了。

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但很快也意识到,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孩子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和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

听完她的话,我心里挺感慨的。

在荷兰,孩子12岁小学毕业,接着就读初中。

12岁,确实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父母能真正影响和塑造孩子的东西,大多在12岁之前就已经完成并定型了。

12岁之后,父母的角色更多是陪伴与守护。

所以, 趁着孩子还愿意亲近我们、还容易受到我们影响的时候,就要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底色。

别等到他们渐渐长大,才遗憾地发现,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

1

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此时此刻

说到这里,我心里还有几分愧疚。

今天早上把孩子们送到学校时,我心里其实是充满期待的:终于开学了,“神兽归笼”,可以暂时脱手,不用天天盯着了。

我甚至还暗自窃喜,终于迎来了一些轻松自在的日子。

或许很多父母也有这样的念头,觉得陪伴孩子的过程,是辛苦的、艰难的,意味着一次次的身不由己和源源不断地付出和牺牲;

在那个当下,我们并不觉得陪伴孩子是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

所以我们总是盼着孩子快点长大,快点懂事,快点独立,这样我们也能早点“解放”。

可这种“熬”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遗憾。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把希望寄托在“等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忽视当下的时光,忽视我们此刻已经拥有的珍贵和美好。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不要等到他们真正成熟、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和价值观,甚至养成了一些我们并不认同的习惯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我们的话语分量变轻了,我们对他们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消失。

那个时候,想要再去改变孩子,就难了。

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珍惜孩子还愿意依赖我们、愿意和我们分享的时光。

陪他们一起经历高山和低谷,陪他们哭和笑,陪他们感受酸甜苦辣。

与此同时,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三观、原则和信念,一点一滴传递给他们。

那就像种子,埋在孩子的心田,慢慢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支撑他们长成一棵挺拔的大树。

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亲自带孩子的原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吸收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一切。

谁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谁对他们的影响就最大。

如果父母没有主动去播下好的种子,他们也会从别的地方汲取信息,去拼凑自己的价值体系。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趁孩子的心田还空白时,先种下美好、正直和善良的观念,成为他们一生的根基。

这样,孩子才能走在正道上,不偏离左右。

2

当趁着能够管教的时候,及时管教

孩子在12岁之前,大脑的可塑性极高,他们的性格底色、基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几乎都在这一阶段慢慢累积和形成。

然而,却有不少父母会想:孩子现在还小,就应该多宠、多包容,至于道理嘛,长大了自然会懂;还有那些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他们大一些再去讲也不迟。

但事实恰恰相反。

12岁以前的孩子,就像一块尚未定型的泥土,可以被捏塑成各种形状。

那个时候的他们,会本能地通过模仿周围的人、感受家庭的氛围、体验日常的细节,来吸收和内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正是因为柔软,所以我们随手撒下的种子,哪怕是一些不经意的言行,都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而一旦跨过12岁,进入青春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身体激素的变化,孩子的情绪会更波动,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叛逆也成为自然现象。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再轻易接受父母的灌输,而是学会质疑、比较和选择。

他们的重心也会从家庭和家人,逐渐转向同龄人,比起父母的唠叨和指点,他们更在意同伴的眼光与评价。

如果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没有给孩子打下稳定的“三观”基础,他们就会像一艘没有锚的船,随风摇摆;今天受这个影响,明天又被那个带走,缺乏稳定的方向感。

这个时候,父母再想去“纠偏”,难度会成倍增加。

所以,当趁着孩子还能被管教的时候,及时管教,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以后”。

孩子12岁之前,可以说是最容易被影响、最容易被塑造的黄金时段。

而12岁之后,父母的角色就要慢慢转变:从塑造和指导,变为守护和陪伴,给足他们底气和安全感,让他们有勇气去闯、有力量去飞。

3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12岁以前,我们到底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哪些方面,才能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其实很简单,每天给予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这并不是一边刷手机、一边敷衍地点头,而是放下手里的琐事,收起工作里的牵挂,放下脑海中的杂念,全身心地陪在孩子身边。

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专注倾听孩子讲学校里的趣事,和他一起拼一块拼图,或静静地读一本绘本,对孩子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与此同时,父母要做的,是成为孩子的榜样。

教育很多时候并不是不停地用言语灌输,而是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

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比任何说教都更真实、有力量。

如果说父母真的应该为孩子打下的基础,我认为有五个关键方面:

1. 树立正确的三观

让孩子学会分辨对错、善恶,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他人,对人生充满期待和希望。

有了这个基础,当孩子独立思考和做选择时,才能有方向感,不至于随波逐流。

2. 拥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不要小看孩子,能力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养成的。

父母要把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 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主动性比成绩更重要。

不要总是催促孩子完成作业,而是帮助他们养成每天自觉学习的习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激发内在动力,逐渐形成自驱力。

4. 培养阅读和运动的习惯

阅读和运动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宝贵习惯。

每天陪孩子读书、运动,不仅塑造他们的身体和头脑,也在无形中培养专注力、耐力和思考力,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持续的力量。

5. 基本的社交能力

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表达、倾听和合作。

父母可以创造小机会,比如和小伙伴玩耍时引导他们解决冲突、分享玩具、协作完成任务,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社交技巧。

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青路小学:家校携手共护学子“... 大象新闻记者龚丰硕 通讯员张钊 初秋时节,风清气爽。8月31日上午,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长青路小学聚焦一...
人教社“逐梦”系列科普丛书上新...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孙竞)记者今天从人民教育出版社获悉,《逐梦伶仃洋——写给青少年的港珠澳大...
@法考生,准考证备好!江苏考点... 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客观题考试即将开始 今天起大家可以登录司法部网站 (www.mo...
备考26年湖北专升本怎么选择提... 大部分备考26年湖北专升本的同学,目前都已经开始学习英语和专业课了。许多学生都非常努力学习,但往往陷...
开学第一课:黔南“兵校长”用热... 9月1日,新学期的朝阳洒满校园。在都匀第六完全小学的教室里,一堂堂由“兵校长”主讲的开学第一课,正以...
河南省中小学教资考试9月13日... 顶端新闻·河南手机报记者 周玉筝 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
设立加严检验以保护使用方利益 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通过设立加严检验,以保护使用方的利益。因此,正确答案是C、设立加严检验。加严检验提...
当采用不合格品率作为批质量指标... 当使用不合格品率作为批质量指标,并且检测到的实际不合格品率既不是0也不是1时,如果没有规定拒收数(D...
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暑期特别篇... -中南财大中文系10位实习同学的夏日成长- 青春叩响书门,赴一场书香之约 夏日终章藏书香,实习...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哈萨克斯坦教... 观看视频 8月30日,哈萨克斯坦第二家鲁班工坊正式揭牌——天津职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