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点
未
亮
来
秋季学期伊始,阅读再度成为学生与家长关注的焦点。许多学校不仅在各班设立读书角,还通过开展读书打卡、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阅读氛围。但这之中却存在一些隐忧——读书角成为摆设,读书活动变成机械的打卡任务,诵读会变成重场面轻理解的表演……事实上,真正的校园阅读并非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与行动自觉,这就需要我们警惕形式主义陷阱,回归阅读的本质。
校园阅读的形式主义困境,早已不是新话题。一些班级读书角刚设立时书籍琳琅满目,翻阅者甚多,但没过多久就成为无人问津的角落。究其原因,在于陈列的书籍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符,成人视角下选择的经典名著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而学生喜欢的漫画、科普类读物却难觅踪影,自然难以吸引学生驻足。有的学校把“每日阅读打卡”纳入硬性考核,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匆匆翻页、家长代劳打卡等情况频发,阅读变成了应付差事的任务。还有一些阅读活动一味追求热闹场面,动辄举办大型诵读会,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却停留在背诵层面,对文章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等知之甚少。这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可能让他们越来越反感阅读,与“以阅读滋养心灵”的初衷背道而驰。
校园阅读之所以陷入形式主义,本质上是评价导向偏差、阅读指导缺位、家校认知错位三者叠加的结果。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陈旧观念影响下,阅读常被视为学生提升语文成绩的工具,学校过度关注阅读打卡天数、活动场次等指标,却忽略了阅读对孩子思维拓展、人格塑造的长期作用。同时,不少教师缺乏系统的阅读指导能力,既无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读物,也难以设计深入浅出的交流环节,致使阅读活动停留在“读了即可”的表面阶段。还有部分家长把孩子阅读当成了任务,过度强调孩子参与打卡的作用,削弱了阅读本应有的乐趣。
要让阅读真正回归本质,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协同发力破除形式主义的桎梏。学校应当摒弃“唯数据论”的评价机制,将阅读考核的关注点从读了多少本转向读懂了什么;选书时让学生参与投票,定期更新补充;活动不用追求大规模,多开展小型的班级读书会,为学生围绕文章自由表达观点搭建平台。教师则需要提升阅读指导素养,通过精读示范课、阅读方法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家长更应转变观念,走出“打卡”的误区,通过亲子共读、讨论书中故事、分享阅读感悟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感受阅读之美。
阅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表面行为,而是需要长期熏陶的精神成长之旅。只有让阅读摆脱任务感与功利心,回归纯粹的热爱与探索,才能真正实现“以阅读滋养心灵”的初衷,才能让书香成为滋养学生一生的精神养分。
作者/青锋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