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一周,孩子就说不想上学“”写作业磨到半夜,上课走神被老师点名……”每周四上午,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坐诊的医生白吉可总能听到家长们类似的症状描述。医院门诊大楼的“学习适应与心理干预门诊”候诊区早已排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家长们迫切地想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成绩这么差?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少心理首席专家白吉可,这位拥有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经历、20年临床诊疗经验的资深专家,从专业角度解读了“学习困难”的真相,送上开学季心理健康指南。
现象:门诊爆满背后是认知升级
据悉,该院学习适应与心理干预门诊于8月28日正式开诊以来,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明显增加。记者在医院公众号查阅发现,出诊医生的号源提前一周便被抢空。
这一现象并非东莞个例,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学习困难门诊”均出现“一号难求”,每年9月到10月的升学季以及重大考试期间,总会迎来就诊小高峰,这背后是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知升级。
“家长口中的学习困难是个‘大筐’,但里面装的问题性质完全不同,需要精准区分、对症干预。”白吉可表示,一类是明确的病理性问题,需医学干预。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孩子,因注意力难以集中常被误解为“调皮捣蛋”;孤独症谱系障碍或神经系统发育迟滞的孩子,可能因认知能力局限导致学习跟不上。
二类是青春期成长阵痛,占比最高。10-14岁的孩子正值性激素剧烈波动期,叠加中考学业压力,而家长多处于40-50岁的中年危机阶段,家庭压力极易传导给孩子。孩子容易出现身份认同困惑、情绪调节失衡等问题,表现为厌学、拖延、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这类问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把‘双刃剑’。”白吉可坦言,青春期出现情绪波动并非坏事,若能及时疏导,孩子能学会终身受益的情绪管理能力;若强行压抑,成年后遇到更大压力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类是一般心理问题,需专业疏导。部分孩子可能因学业挫折、师生矛盾、家庭沟通不畅等出现短期适应困难,这需要医生通过个体咨询、家庭辅导等方式及时介入,避免问题恶化。
数据显示,全球约5%-15%的青少年面临学习困难的挑战。按此推算,我国两亿多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人可能存在学习困难问题。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开设学习适应与心理干预门诊的初衷是针对这样一群孩子进行专业、系统、全面的评估,包括心理评估和内分泌、免疫、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识别学习困难的病因,最终做出精准的诊断。
特色:不止 “治孩子”,更要 “调家庭”
在医院门诊处,可以感受到家长对让孩子接受治疗和看到治疗效果的迫切心情。一些家长反复催问:我家孩子是病了吗?吃了药多久能看到孩子好转?孩子的症状什么时候能彻底消失?
“孩子是水缸里的鱼,家长是缸里的水。只治鱼、不换水,问题迟早会复发。”白吉可指出,很多家长比孩子还容易焦虑、情绪失控,这些对孩子是不利因素。家长不当的养育方式会影响治疗效果,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记者了解到,门诊集结了资深少儿精神科医生与教育心理学专家,以多学科联合干预模式为基础,运用合理、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手段帮助孩子管理情绪、缓解焦虑、重建自信、提升学习动力和应对技巧,并且可接诊留学生或者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生。
第一步是精准评估:由家长陪同孩子就诊,通过心理测评、行为观察、病史询问等,明确问题类型;第二步是分层干预:病理性问题结合医学治疗,一般心理问题以心理治疗为主,其中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三管齐下”;第三步是家庭赋能:邀请家长参与团体治疗,分析家庭沟通模式、调整教养方式,甚至帮助家长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
每一位来到学习困难门诊的孩子,都有一段不为人知、不被理解的挣扎与期望。市民陈女士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上学期,陈女士便发现平时聪明伶俐的孩子,学习成绩却上不去,作业漏题、串写,阅读跳行,上课走神,老师还三天两头“约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被逼急了就说不想去上学了!”
孩子也向医生倾诉,自己真心想好好听课,然而无论怎样努力控制,还是不由自主地走神。经专业评估后,孩子被诊断为不典型孤独症、阅读障碍。
“当诊断结果出来后,孩子和家长都同时松绑了。”白吉可说,家长调整预期后,支持孩子选择职业学校学习烹饪。如今,孩子不仅学得开心,还特意做了蛋糕感谢。
支招:破解就医误区,为家长心理松绑
“来到门诊就诊的患者,大部分是可以治好的。但这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早诊断、早治疗。”白吉可坦言,好的治疗时机往往被家长耽误。
许多家长认为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会留案底,影响升学就业。“这是完全没有依据的误解。”白吉可解析,只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6类重性精神疾病需要按国家规定上报,目的是为了多部门联合提供关爱服务,且这类疾病在青少年中发病率不足5%;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适应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既不需要上报,也不会进入任何联网档案。
另一大误区是依赖非正规机构。白吉可指出,部分无资质的社会机构为追求利益,可能延误重性疾病的治疗,甚至增加时间和经济成本。“曾有家长带孩子在非正规机构做了半年心理咨询,花费数万元,最后发现孩子是双相情感障碍,因未及时用药导致病情加重,实在可惜。”
“开学季的学习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用错误的方式应对。”白吉可强调,孩子的成长就像“跑马拉松”,一时的成绩波动不是终点,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是终身受益的财富。家长与其纠结分数高低,不如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很多“学习困难”自然会迎刃而解。
文 | 姚梓婷
图 | 受访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