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德光 部分图片来源学校公众号平台
每年的9月,空气中都飘散着感念的芬芳。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如期而至,鲜花与祝福交织成温暖的海洋。在这形式各异的致敬背后,我们还应静心思考:庆祝教师节,究竟在庆祝什么?是单纯对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礼节性致敬,还是对一种永恒价值的深切追寻?或许,答案远比表象更加深邃——我们追寻的,是文明传承中那束不灭的薪火,是民族延续中那份厚重的托付,是时代变迁中那种不变的崇高。
这首先是一种穿越千年的文明传承之责。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便将教育置于至高地位。孔子周游列国,开私学之先河,倡导“有教无类”,将知识从贵族的殿堂引向民间。他的身影,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诠释着“万世师表”的深刻内涵。韩愈在《师说》中铿锵有力地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价值提升到传承大道、培育人格的高度。正是无数默默无闻的教师,以文化为血脉,以知识为基因,守护着文明的火种,使之穿越动荡与变迁,依然生生不息。当我们向教师致敬,实际上是在致敬这种文明接力的伟大传承,是对中华文化连续性的最深切认同。
这更是一种塑造国家未来的根本力量。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兴则教育兴。回首百年征程,从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到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坚守“刚毅坚卓”的精神,教师们始终立于时代潮头,以智慧启迪民智,以人格塑造国格。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佝偻的身影撑起的是无数女孩的广阔天空;黄大年放弃海外优渥待遇,将生命最后时光奉献给祖国科研教育事业,他的谆谆教诲点燃的是科技强国的星星之火。这些闪亮的名字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的集体肖像——他们用单薄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基石;用平凡的坚守,铸就国家进步的阶梯。当我们向教师致敬,就是确认这种力量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不可或缺。
这也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之光。在效率至上、物质丰裕的今天,教师职业所代表的精神高度显得尤为珍贵。他们选择与清贫相伴,与奉献为伍,并非不知世俗利益之重要,而是因为心中有更崇高的追求。就像有人这样说:“教师的光,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孩子眼中的星星里。”这种价值选择,是对功利主义的温柔反抗,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定守护。当社会被浮躁之气所扰,教师书桌前的宁静便成了一座灯塔;当短视行为屡见不鲜,教师耕耘未来的执着便成了一面旗帜。当我们向教师致敬,就是对这种超越性价值的集体宣誓,是对精神家园的深切呼唤。
这最终还是一种指向明天的希望之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社会变革波澜壮阔。这样的时代,赋予了教师前所未有的使命。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创新思维的激发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世界的主人;今天的课堂,将决定未来社会的样貌。当我们向教师致敬,既是感谢教师过去的奉献,更是托付他们未来的责任——继续以智慧之泉浇灌希望之花,以仁爱之心守护成长之路,培养出能够面对未来挑战的新一代。
今天,让我们记得:教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传承的敬畏,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对精神价值的坚守,对希望之光的点燃。当然,尊师重教,不应止于节日的形式,而应融入日常的行动;不应流于表面的颂扬,而应化为实在的支持。唯有让教师真正成为受尊敬、受爱护、受支持的社会中坚,文明的薪火才能越燃越旺,国家的未来才能越来越亮。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让我们不仅用语言,更用行动告诉他们:你们传递的文明之火,我们接住了;你们托起的明天之梦,我们实现了。这或许才是庆祝教师节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