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缺乏韧劲儿怎么办?
开心田螺
2025-09-15 16:50:44
0

积极心理品质

坚韧

有一天我到公园散步,遇到一群孩子在学轮滑。因为我女儿也对轮滑感兴趣,我便停下来想看看教练教得咋样。

我发现,大多数孩子滑得都挺好,动作认真、到位,很享受这项运动。

但有个5岁左右的男孩,或许是初学,明显滑得不好,总是摔跤。摔了几次后,他坐在地上哭闹起来,朝站在不远处的妈妈喊:“太难了,我不学了!”妈妈和教练上前安慰、哄劝,都无济于事。

后来他干脆脱掉轮滑鞋,哭着要回家。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挺常见,做事缺乏韧劲儿、经不起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比如老师让做手工,有的孩子做着做着感觉做不好,就闹情绪不做了;有的孩子学钢琴,每天要练琴,很枯燥,练着练着就要放弃……如今的家长,普遍对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把孩子照顾得很周到,有的甚至对孩子保护过度,使得孩子缺乏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这都是缺乏坚韧品质的表现。

所谓坚韧,是指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的心理品质。坚韧的人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遇到困难会努力想办法克服。坚韧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孩子总要长大,会离开家长的庇护,独自面对逆境与困难。因此,及早培养孩子坚韧的心理品质,适当利用一些挫折磨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变得坚强、勇敢,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坚韧的心理品质呢?

1.避免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从而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助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放弃努力,对未来失去信心。

一些孩子会因为屡遭挫折,心理防御机制被过度激活,认知模式固化,陷入习得性无助。家长可通过调整思维模式、建立合理目标体系及强化心理韧性,避免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具体做法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出手帮助,而是鼓励孩子自主思考解决办法,自己动手,独立解决问题。当然,家长可以给出建议,或帮助孩子完善解决方案;也可以用过往的成功例子激励孩子,激发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

比如,孩子报名参加幼儿园的讲故事比赛,临近比赛却又没信心,想放弃,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之前有过的成功经历,告诉孩子:“之前你参加演讲比赛都很成功,所以这次参加讲故事比赛也一定行。”增强孩子的掌控感,从而有信心、有韧劲去拼搏。

2.是培养孩子做事“慢而坚韧”的心态

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做事缺乏韧劲儿,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做事求快、爱着急。常言说,欲速则不达,越急于求成往往越容易出错,越出错就越没耐心,越想放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反其道而行之,从孩子一开始做事就引导他慢慢来,不求快,但求稳,稳中求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一点点接近成功,做事的劲头就会越来越大,就能坚持到最终成功。举个简单的例子,把10块泡沫积木摞起来,如果求快,可能摞到第六或第七层的时候就倒了,还得从头开始。

但如果放慢速度,仔细对齐每块积木,一块一块地慢慢放稳放正,便可能一次成功。这样做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孩子不用承受失败的打击。

培养孩子做事“慢而坚韧”的心态,是预防性策略,即预防事态往坏的方向发展,避免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能培养孩子坚韧的心理品质。

3.是多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无论从医学还是心理学角度看,心理韧性与身体素质、生命活力都有密切关系。家长想要培养孩子坚韧的心理品质,不能忽视孩子的身体素质。

不妨多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最好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比如每天坚持跳绳,或者打羽毛球、跑步等,最好定时、定量。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舒展身心,对包括心理韧性在内的诸多品质有着良好的支撑和强化作用。

同时,坚持运动造就的不服输、不气馁的品质,也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

积极心理品质

自信

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所谓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信任与肯定。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事物,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并取得成功。自信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潜力,应对挑战。

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不够自信,抵触新事物,不敢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对学习一项新本领缺乏勇气;有的孩子做事有畏难情绪,避难就易;有的孩子不敢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回答问题或者上台讲故事,有的孩子就不敢,怕自己回答得不对或讲得不好;有的孩子害怕失败,还没开始做事就打退堂鼓;还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自卑……

自信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激发、培养的。家长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自信的心理品质呢?

1.增强孩子积极的自我认知,让孩子认为自己很好,这一点很重要

我认识一位宝妈,她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从她发的朋友圈里跟孩子的日常互动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不管做什么,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她都非常注意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始终觉得自己很棒,即便孩子搞砸了一件事,她也会找出孩子的可取之处,鼓励孩子认可自己。

她说:“我女儿的自我认可度很高,一直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优秀学生,并且对这一点特别自信。这一直是我注重培养的目标。作为家长,应把‘我很好,很优秀’植入孩子的灵魂深处。

我觉得这位妈妈从内心深处塑造孩子自信的做法值得借鉴。

2.教孩子客观对待他人的评价,分清事实和观点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自信来自外界的影响,可能孩子原本是有信心的,但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你不行”,他就没自信了。如果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孩子就无法构建坚定而自信的内核。因此,我们要教孩子客观对待他人的评价。

怎么教呢?

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教孩子正确判断别人的评价是事实还是观点。如果是事实,可以接受并改进;如果仅仅是观点,那就不必太在意。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妈妈用水果举例,启发女儿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视频里,妈妈手拿火龙果问孩子:“我手里拿的是火龙果,我说的是事实还是观点?”孩子说是事实。

妈妈又说:“那我说我手里的火龙果比你手里的香蕉要好吃,是事实还是观点?”

孩子想了想,认为这是观点。于是妈妈启发她:“我认为火龙果比香蕉好吃,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但不一定是事实。对我来说,可能是事实。但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如果他不喜欢吃香蕉,他做出的‘火龙果比香蕉好吃’的评价就不一定正确。”

继而她延伸到生活当中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景,“所以,如果有人说你画的画不好看,或者说你今天的发型不好看,那只是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事实,你就没必要因为他的说法感到难过。”

作为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客观、理智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要坚信自己。这样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强健孩子的自信内核。

家长平时也要注意对孩子的评价,建议多给予积极评价,多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多表扬。孩子在家长的肯定中也会认为自己很棒,从而建立自信心。家长还要注意不要将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不必要的比较,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3.分阶段设置不同难度的挑战项目,为孩子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天赋、认知水平等设置适当的挑战任务,比如对于3岁的孩子,可以鼓励他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孩子到了4岁,可以让他每天做一项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扫地等;5岁的孩子,可以让他负责喂宠物;6岁的孩子,可以让他学一门乐器;等等。

重点在于坚持,让孩子一点点养成习惯,或保持持久的兴趣坚持做好一件事。为孩子设置的挑战任务要有一定难度,但必须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这样,孩子在克服困难、惰性等种种障碍后完成了任务,就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我们都希望养育出一个自信的孩子,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有人说,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自信的。从这两方面来讲,我们都应从小便着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END

作者:胡运玲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2025年第8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历年大学英语四级真题及答案解析... Part Ⅲ Reading Comprehension (40 minutes) Section ...
上海这所211大学,五年排名跌... 上海大学的排名咋像坐滑梯一样,从2021年的全国43名跌到了2025年的61名,连续五年退步,在21...
“漂洋过海”来中国?贵阳市民捡... 前几天,家住贵阳的小徐意外捡到一只无法飞行的鸽子,对鸽子进行救护后,她希望能为鸽子寻回主人。而记者调...
东京学术塾| 东京科学大学|电... 东京科学大学电子电气系考试内容 #2025年实施(真题见文末) 电磁: 平行平板导体之间电场电位...
谁的大学入学率最高?新西兰高中... 新西兰的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体制,沿袭了英式教育的理念,尤其...
首批12名博士,西华师大迎来上...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8700余名本科生,1995名硕士生,12名首批博士生,180余名留学生。9月...
十点读平潭│风婆婆和木麻黄叔叔 韩丽云,平潭岚城中心小学教师,2022年入选“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全国百人名单,是扎根海岛教育、以文字...
责任与回报的失衡困境:班主任没...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有一个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那就是学校让老师当班主任居然得靠抽签来决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