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三个反抗期:两三岁、七八岁和青春期。
三个不同的反抗期,原因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同,我们应对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
人生成长的第一个反抗期是两三岁“寻求自主”的时候。
同时,这也是一个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又叫纪律关键期。
这时候,孩子会走路,会说话,开始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外部世界,寻求自主,好多事情想着“我自己来”。
很多家长会觉得,这些行为是孩子自主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表现,不能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扼杀在这段时期,于是就会放任。
但是放任不是没有底线的放纵, 必须要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至少让他明白两点: 第一,规则意识;第二,安全问题。
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想也不要去想,这就是规则。
在生命的早期,必须把这些规则内化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自律。
这段时期必须要让孩子懂得规则,一旦有什么越矩的地方,应毫不犹豫地给予一些惩罚,一定要让他知道轻重。
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看见电源插座亮着,就想用手指去捅,能捅吗?坚决不能!所以,告诉孩子安全常识也很重要。
在不触碰规矩和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来。
人生成长的第二个反抗期是七八岁“挑战权威”的时候。
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猫嫌狗不理”的年龄——连猫狗见了他们都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了,对学校的一些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会挑战家长、教师、班纪校规。
这是他们在尝试拓展属于自己的空间,试探父母和老师的底线,在“违规”的边缘体验冒险“成功”的“快感”。
因此,面对孩子的第二个反抗期,坚决不要让孩子侥幸成功。
一旦发现孩子行为失当,要严惩不贷。
这也是任性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和学校携手管教。
如果没管住,这辈子能管得住他的可能性都不大,只能交给警察和法律了。
人生成长的第三个反抗期是“自立自理”的青春期。
受荷尔蒙的影响,这个时间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会突然高涨。
此时,他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会产生独立意识和人格成熟的意识,想告别童年,寻找成人感。
他们凭着“八分熟的身子、六分熟的脑子”想成为一个大人,期待别人可以把他当成大人来看待。
他们更多表现为——
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焦虑恐惧、胆小怕事;经事太少,缺少锻炼机会,遇事就不知所措。
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很少考虑他人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等)的关系疏远,经常发生冲突。
行为的自觉性有所增强,自主意识逐步发展,但愿望与能力存在矛盾。
渴望独立,又难独立;自以为已经长大了,但社会还把他当成孩子看待。
他们受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看问题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或轻信一切或怀疑一切、或固执己见或无原则争论等现象也是不可避免。
他们需要的成长空间剧烈膨胀,他们要自主、要尊严,如果父母不给他们这个机会、舞台、空间,他们就会表现得更过分,甚至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将父母隔离在外。
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监视、庇护,摆脱家庭的约束,总想独立地处理自己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他们不愿意向父母倾吐心声,拉大了和家长之间的心理“代沟”;不满于父母曾打造出的安全围栏,努力冲向更浩瀚的世界。
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与成人产生对立情绪,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或对抗起来。
反抗还有可能会表现为具有迁移性,如溺爱宠物、沉迷网络游戏、自恋、追星。
面对孩子的第三个反抗期,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安抚、情绪疏通。
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镇压。
家长可以以平稳的情绪待在孩子身边,为孩子提供学习情绪调节的安全空间,表达出自己的期望与相关理由,通过开放、平和的沟通,与孩子达成共识。
既给他们与年龄相符的自主权,也设定适当的界限和规矩;对于不可接受的行为,孩子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必要的时候,可以尝试采取身体接触的措施。
例如,当孩子对你发脾气的时候,你可以笑着把孩子紧紧地抱住,并用手在他后背轻轻地拍一拍。
事后等孩子冷静下来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再和孩子好好沟通。
*本文内容源自钱志亮老师新著“立德树人教育论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