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藏着教师们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以爱为犁,以智为种,在学生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温暖化解困惑,将平凡的日子谱写成动人的育人篇章。让我们一起聆听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温情瞬间,感受师者匠心的力量。
三十九年,上好每一节课
余官方
丽水市欣苑学校
我是一名在特殊教育学校坚守了39年的美术教师。
1987年,我走进丽水地区聋哑学校,也就是丽水市欣苑学校的前身,第一次站在讲台前,台下是一群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他们清澈的眼睛里,藏着对世界的渴望,也藏着被定义为“不能”的无奈。那一刻,我在心里立下誓言:我要上好每一节课,用我的课堂,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可能!
上好每一节课
特殊教育的条件艰苦,远超我的想象。教室里除了粉笔,几乎没有其他教学设备。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我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从农户家找来废弃的木板、破陶罐,用双手打磨成教具;没有美术教材,我就熬夜手绘教学图,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分解成他们能理解的符号和动作。
记得第一次教油画时,我反复用手语比划调色、笔触,孩子们歪着头、皱着眉,满脸困惑。我急了,干脆抓起学生的手,带着他们一笔一笔在画布上涂抹。当第一幅稚嫩的向日葵出现在眼前时,一个孩子突然举起画,用力向我竖起大拇指。那一刻,他眼里的光,让我明白:特殊教育课堂的价值,不在于教多少技巧,而在于唤醒他们内心的自信与热爱。
让“我不能”变成“我能”
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困境中以爱为灯,照亮学生的未来。
我教过一位叫毛纯的学生,听力与语言功能几乎丧失。但我在他眼中看到了对美术的执着。我为他单独设计课程,把绘画步骤拆解成上百个手语动作;课后,我蹲在他身边,一笔一笔陪他练习。他总用橡皮擦反复涂抹,急得满头大汗。我轻轻按住他的手:“慢慢来,每一笔都是向世界说话。”半年后,他的作品在省赛中拿了二等奖。颁奖那天,他紧紧抱住我,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袖。后来,他考入长春大学,是丽水第一位聋人大学生,如今已成为一名和我并肩共事的聋人美术教师。每次看到他站在讲台上的身影,我都想对他说:你看,你曾经以为的“不能”,早已在每一节课的坚持中,变成了“我能”!
为了孩子更多的可能
为了让孩子们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我不断探索课堂的创新。2005年,我结合丽水“古堰画乡”的资源,创办了全省首个聋人油画工作室。带着第一批学生走进写生基地时,他们第一次触摸到真实的风景,在阳光下、河岸边,用手语激烈地“讨论”着色彩与构图。我们创作的油画,登上了义乌文博会、海峡两岸文博会的舞台;我们还完成了西安酒店的批量订单。当孩子们拿到人生第一笔订单收入时,他们用手语比划着“谢谢”,脸上绽放的笑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上好每一节课,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帮他们推开一扇看见广阔世界的大门——这,就是教育家的担当!
40年来,我始终坚信:特殊教育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改变命运的契机。我编写的《商品油画技法解析》成为校本教材,带领团队研发的聋人美术教学体系,让30多位学生考入大学,更多人成为画家、设计师、美术教师。看到他们用画笔养活自己、反哺社会,我深知:教育家精神,就藏在每一节课的用心设计里,藏在每一次手把手的指导里,藏在永不放弃的坚持里。
教育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润物无声”。当我们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起点,当我们用爱、专业与创新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希望,我们就是在书写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这39年,我从未后悔选择特教,因为每一节课,都是点亮生命的火种;每一次坚持,都是对教育家精神最朴实的回答!
来源|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