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藏着教师们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以爱为犁,以智为种,在学生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温暖化解困惑,将平凡的日子谱写成动人的育人篇章。让我们一起聆听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温情瞬间,感受师者匠心的力量。
点亮孩子成长的那束光
韦海珍
丽水市秀山小学
在教育的田野上,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苞,而那些看似“迷途”的孩子,不过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绽放的节奏。当小雨这只“迷途小羔羊”带着对自我的怀疑闯入我的教育视线时,我深知,破解她“美丽怀疑症”的密码,藏在看见她的独特、引导她的成长、成就她的价值里——这便是我始终笃信的育人真谛:教育不是把孩子塑成统一的模样,而是助每一颗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迷途“羔羊”的独奏
初见小雨,是开学时的盛夏。她裹着长袖校服,厚厚的刘海掩去大半张脸,合照时总往同学身后躲,眼神里满是警惕。这个转学来的女孩,像只缩进壳里的小兽,开学一个月独来独往,常环抱手臂隔绝周遭。
家访和原校的老师沟通,让我找到了答案:五年级时她因身体发育被嘲笑,向母亲哭诉却遭冷漠回应,自此陷入自我封闭。心理老师的量表测试,确诊了“轻度青春期体象障碍”。我开始在家校联系本上写满她的闪光细节:“你做操的姿势充满青春活力”“你记得给教室关灯,细心又温暖”……
当她吐露想通过节食改变身材时,我既震惊又心疼。随即组织“健康之美”班会,科学老师讲解青春期发育的正常性,美术老师分享多元审美,心理老师引导大家谈自我认知。小雨看着同学羡慕她的发育,眼神有了松动。于是,我建议她和母亲同看《青春变形记》,影片里“红熊猫”女孩的挣扎与和解,让母亲深受触动,送来专业运动内衣和道歉信。
后来小雨因形体优势加入舞蹈队,捧回区赛奖杯时,眼里的怀疑消散了。我任命她为“排舞小老师”,她从扭捏到自信,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终于放下对外形的执念。数月后,她把市舞蹈冠军的奖杯放在我桌上,明信片上的话让我红了眼:“老师,我懂了,内在美才是光。”
追光少年的合唱
小雨的转变,让我意识到“美丽怀疑症”或许是个隐秘的群体困境。我悄悄观察,发现小哲因个子矮自卑,小萱为胎记沉默……
我立刻召集各科老师开研讨会,组建“审美教育同盟”。语文老师引导写《我的独特印记》,数学老师用“黄金比例”讲自然美却强调“人无统一公式”,体育老师举办“活力达人赛”。小哲在数学讲题时找到了自信,小雅在话剧社饰演公主时舒展了身姿。
“家庭阵线”同步推进,我组织“成长茶话会”,家长们看完《成长的秘密》纪录片后,小哲妈妈哽咽着反思“总拿他和高个同学比较”,小雅爸爸坦言“从不敢和女儿聊身体变化”。会后,家长们纷纷调整沟通方式。
校园里,“闪光点征集”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彼此的内在美;“审美辩论会”上,“白幼瘦”与“健康美”的观点碰撞激烈;“志愿者行动”中,小雨带着同学服务社区,在付出中找到了价值感。
某天早读,我看到小雨、小雅、小哲围坐在一起讨论舞蹈动作,小萱笑着给他们递上笔记。阳光透过窗户,在他们脸上跳跃,曾经的隔阂与不安,已在师生、家校、同伴的合力中,化作成长的底气。
教育的真谛,大抵就是如此。治愈一个灵魂,也终将温暖自己。从一个孩子的迷途返航,到一群少年的集体觉醒,我们以“看见”为舟,以“协同”为帆,最终让每个孩子都相信:他们本身,就是光的源头。这光,从一人身上亮起,终会在更多人心里,汇聚成温暖的海洋。
来源|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