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他还挥着小手跟你说 “妈妈再见”,可下午接他时,老师却无奈地说 “今天一整天,他没怎么开口说话”;回到家又完全变了样 —— 抱着你讲动画片里的情节,拿着玩具自言自语演小剧场,连吃饭时都要跟你分享 “今天积木搭了个大城堡”。明明在家那么活跃,怎么到了幼儿园就成了 “小哑巴”?其实孩子不是故意 “装沉默”,他在幼儿园的 “不说话”,藏着他对集体环境的小心试探。
孩子在幼儿园不说话,回家就很活跃
先别急着怪孩子 “胆小”,先想想他在幼儿园面临的 “不一样”。最常见的原因是 “集体规则的陌生感”:家里没有 “轮流发言”“举手才能说话” 的规矩,孩子想喝水了、想玩玩具了,直接说就行;可在幼儿园,要等老师安排喝水时间,想跟小朋友分享想法得先举手,这些没熟悉的规则让他不敢轻易开口 —— 怕自己没举手就说话被老师说,怕打断别人会惹小朋友不开心,干脆就 “不说最安全”。
还有可能是 “社交节奏没跟上”。幼儿园里几十个孩子,有的小朋友自来熟,很快就能跟同伴玩到一起;可有的孩子慢热,看着其他小朋友已经有了固定的小圈子,自己不知道怎么加入 —— 想跟人一起搭积木,又怕被拒绝;想跟老师说 “我想上厕所”,又怕老师正忙没听见。这种 “不知道怎么融入” 的迷茫,让他只能选择沉默,默默坐在旁边观察,等回家了才敢把没说出口的想法讲给你听。
也有家长没注意到的 “隐性压力”。比如每天接孩子时,你总忍不住问 “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跟小朋友说话呀?”“老师提问你有没有回答呀?”;要是孩子说 “没有”,你可能会叹气 “你怎么又不说话”。孩子其实很敏感,他会觉得 “妈妈希望我在幼儿园说话,可我没做到,妈妈会失望”,这种担心让他更紧张,下次在幼儿园更不敢开口,形成了 “越催越不说” 的循环。
幼儿园的 “感官信息量太大” 也会让孩子 “没空说话”。家里环境简单,只有家人和熟悉的玩具;可幼儿园里有很多新玩具、新伙伴,还有老师教的新歌、新游戏,孩子的注意力都用来观察和适应这些新鲜事物了 —— 他在看小朋友怎么玩滑梯,在记老师说的 “饭前要洗手”,根本没顾上说话,不是 “不敢说”,是 “还没来得及说”。
引导孩子在幼儿园开口,关键不是 “逼他说”,而是帮他 “找到说话的舒服节奏”。
1、别追问 “为什么不说话”,多听孩子说 “幼儿园的小事”。接孩子时别一上来就问 “今天说话了吗”,可以换个轻松的话题:“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好玩的呀?有没有发现新玩具?” 孩子可能会跟你说 “今天老师带我们玩了丢手绢,小明差点被抓到”,这时候你接着问 “那你想不想下次一起玩呀?”,慢慢引导他聊幼儿园的事,而不是盯着 “说话” 这件事给他压力。
2、提前和老师搭个 “小配合”。可以跟老师悄悄说孩子的小喜好,比如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汽车,要是聊到汽车相关的,他可能会愿意说”。老师知道后,在讲汽车绘本时叫孩子指认 “哪个是消防车”,或者让他帮小朋友分汽车玩具,孩子发现自己有 “能聊的话题”,又得到老师的关注,慢慢就敢开口了。
3、在家也可以玩 “幼儿园小剧场” 的游戏。你当老师,让孩子当小朋友,模拟 “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跟小朋友借玩具” 的场景。比如你问 “谁知道这个积木能搭什么呀?”,鼓励孩子举手说 “能搭汽车”;或者你扮演 “想借玩具的小朋友”,问他 “能不能借你的积木给我玩呀?”,让他练习说 “可以呀”。通过游戏熟悉幼儿园的社交场景,他到了真实环境里会更放松。
4、还要及时夸孩子的 “小突破”,哪怕不是 “说话”。比如孩子跟你说 “今天我帮老师收了积木”,别问 “那你跟老师说话了吗”,而是夸 “你愿意帮老师做事,真能干!老师肯定很开心”;要是他说 “今天小明跟我分享了贴纸”,就说 “你能跟小朋友友好相处,妈妈觉得特别棒”。多肯定他在幼儿园的积极表现,减少他对 “说话” 的焦虑,反而更容易让他主动开口。
孩子在幼儿园不说话,只是他还在 “适应期”—— 他需要时间熟悉规则,需要机会找到能聊得来的同伴,需要知道 “就算偶尔不说,也没关系”。别催、别急,给足他耐心和鼓励,总有一天你会收到老师的消息:“今天你家孩子主动跟小朋友分享玩具,还跟我讲了家里的趣事呢!”
下一篇:2026吉首大学专升本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