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导师是学术路上的领路人,是传递知识的人,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单纯又神圣。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老板” 这个词悄悄成了导师的另一个称呼。这个称呼的变化,背后其实是师生关系的悄悄改变。而浙江大学教授郁发新被留置的事,更把导师和 “老板” 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推到了大家眼前。
2025 年 9 月 21 日晚上,臻镭科技发布了《关于公司重大事项的公告》,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郁发新被黄石市监察委员会采取留置措施,暂时没法履行公司董事的相关职责。
公开资料显示,1975 年出生的郁发新,从 2006 年 1 月到现在,一直是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教授。他不光有高校教授的身份,在商业领域也做得不错。
截至 9 月 19 日收盘,臻镭科技的股价是 69.50 元 / 股,总市值有 148.8 亿元,算下来郁发新的身家高达 31 亿元。另外,在 9 月 4 日,由郁发新实际控制的三家合伙企业,通过询价转让的方式卖掉了公司 830.52 万股股份,每股价格 53.52 元,总共套现约 4.44 亿元。
这个消息一出来,马上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直接说:“高校教授本来应该专心搞学术,怎么还做起了资本运作?现在好了,被留置了,学术圈的名声又被搞坏了。”
还有网友质疑:“他在高校当老师的时候,会不会利用导师的身份,让学生帮自己公司的项目干活,把学术资源变成商业利益?”
更有网友想到最近这些年高校里经常发生的学术腐败事件,感慨道:“导师变成老板,学生变成打工的,这样的学术环境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就像广大网友吐槽的,现在部分高校导师重心不在教书育人上,而是在经商办企业上,也难怪导师会被叫做 “老板” 。高校导师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导师手里握有大量课题经费。他们申请到课题后,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从查资料、做实验到写报告,学生要付出很多劳动。而导师会从课题经费里拿出一部分给学生当报酬,这种模式和企业里老板给员工发工资很像。
在研究生培养体系里,导师对学生有很大的权力。学生能不能顺利毕业、能不能得到好的推荐机会、能不能参与重要的科研项目,这些都由导师说了算。有些导师乱用这种权力,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下属,随便安排任务,甚至让学生处理私人事情。在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下,学生处于弱势,只能被迫接受,这就进一步让导师的 “老板” 形象更明显了。
另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现在市场经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市场上等价交换的原则也影响到了高校。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越来越多样,对价值的判断也越来越注重实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变得商业化,“老板” 这个称呼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浙江这位教授被留置的事,也给高校敲响了警钟。当导师把太多精力放在商业利益上,把学术资源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时,不仅会破坏学术环境,还可能触犯法律。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防止导师把学术资源过度商业化。
导师也应该记住自己的职责,回到学术的初心,真正做到 “传道受业解惑”,而不是变成商业利益的奴隶。毕竟,学术的干净环境不能被破坏,高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不是造就商业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