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默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倘若教育者未能洞悉其背后的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容易将孩子的探索与尝试误解为“变坏”的信号,进而引发频繁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直接冲击孩子的情绪,更会深远地影响其学习效能与人格成长。
一个“烦”字可以精准概括此阶段青少年的心境。那么,他们究竟为何而“烦”?深入剖析,其核心困扰源于8组相互交织的内心冲突。
01
独立与依赖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挣脱束缚,在生活、思想和决策上拥有自主权。然而,现实的复杂性与能力的局限性,又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和迷茫时,本能地渴望回归那个安全、可依赖的港湾——通常是父母。
这种“我要飞”与“我需要你”的矛盾感,构成了第一重冲突。
家长应对之道——
尊重为先。
改变沟通方式,将孩子视为有独立思想的对话者。如“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支持在后。
当孩子真正遇到困难、表现出脆弱时,家长务必传递坚实可靠的支持信号:“别怕,有爸爸妈妈在,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明白,独立不等于孤立,家永远是后盾。
现实中,许多家长难以践行此道。常见的困惑是:“我明明尊重他了,为什么他做事还是这么不靠谱?”家长需深刻理解,这种矛盾感是此年龄段的普遍特征,孩子自身也为此倍感困扰和挣扎,他们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包容,而非苛责与否定。
02
隐私与开放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面对父母,他们开始将许多事情视为“隐私”,微信聊天变得言简意赅,社交群组坚决将父母排除在外。然而,面对同龄伙伴,他们却可以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这种对内对外开放度的显著差异,构成了第二重冲突。
家长应对之道——
理解阶段性。
认识到这是孩子建立自我边界和融入同伴群体的正常表现,不必为此焦虑不安。
避免情感绑架。
切忌抱怨:“我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你什么都不告诉我,却告诉外人?”这种情感勒索只会加剧孩子的防御心理。
03
我做谁?我不做谁?
十六七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关键期。核心任务就是解决“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根本性问题。
这个过程充满挣扎与痛苦,是第三重冲突,却是迈向稳定人格的必经之路。
典型状态有以下三种——
1. 顺利确立者:学业、社交表现俱佳。
“我比较聪明/有潜力”“我性格中有闪光点”“只要努力,我就能实现目标”。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其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的基石。
2. 发展困难者:陷入自我否定。
“我不好看”“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未来没希望”。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严重阻碍其行动力和发展潜能。
3. 大多数摇摆者:处于中间地带,自我认知不稳定。
时而豪情万丈,自信“无所不能”;时而又陷入低谷,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行动表现为“进三步退两步”。
家长应对之道——
避免负面评价。
杜绝“你真笨”“没出息”等界定性评价。这类标签如同烙印,容易被孩子内化,固化其负面自我认知。
善用积极反馈。
聚焦其具体、积极的品质和行为,如“儿子,你做事很有韧劲,只要你想做并坚持,往往都能做得不错”。
理解其信息源。
此阶段孩子主要依赖同伴评价来整合自我形象、确认自我价值。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其同一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土壤。反之,若同伴关系恶劣或孤立无援,容易导致同一性混乱(如频繁更换环境、兴趣或目标,无法稳定下来)或者同一性反向(刻意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
04
高认知与低行动力
当今青少年知识来源广泛,常能就哲学、经济、科学等抽象议题侃侃而谈,甚至让长辈感到“跟不上”。然而,与高认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青少年在解决实际问题、执行具体任务时,表现出明显的行动力不足、畏难甚至习惯性回避。
认知水平与实际行为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是第四重显著冲突。
究其根源有二。
现实锻炼机会匮乏:“家门—校门”的无缝对接,大大减少了孩子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和技能的机会。
间接经验替代直接经验:孩子通过屏幕获取大量知识,但缺乏亲身体验的转化,导致“知易行难”。
家长应对之道——
创造实践机会。
暑期正是黄金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多参与家务劳动,这不仅能培养其生活技能,更能显著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赋予现实任务。
家庭决策中引导孩子参与,如家里换大件电器,可以让孩子负责前期调研并参与决策,甚至完成在线下单或一同去商场购买。
05
渴望友谊与交往烦恼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真挚的友谊,如同空气般重要。社交上的挫败感杀伤力是致命的,可能导致其食欲不振、失眠,学业成绩断崖式下跌。大量休学、辍学的案例背后,往往存在一个共性核心问题:社交困难,缺乏稳定、支持性的朋友关系。
渴望真挚的友谊与社交的失败感,构成第五重冲突。
家长应对之道——
积极鼓励社交。
创造机会(如允许参加同学聚会、社团活动),提供便利(如适度的零花钱),切勿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别跟××玩,他成绩不好/家境不好)。
接纳多元交友形式。
若孩子在现实环境中交友困难,线上社交(需引导其安全意识)也可作为一种补充途径,作为其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的渠道。
以友相待。
家长可以跟孩子聊聊自己青春期经历过的交友困惑、做过的“傻事”、受过的伤害,分享当时的感受和多年后的反思。
06
自律与他律
进入青春期,孩子内心开始向往并钦佩自律的品质。他们真心希望自己能管住自己,按时完成作业、坚持锻炼、抵制诱惑。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每每定下目标,却常常在诱惑面前败下阵来。
这种“心向往之,行不能至”的矛盾,是第六重冲突。
究其原因,一个关键阻碍恰恰来自家长长期、过度的他律。从幼儿期开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刻处于家长的监督、提醒、安排之下。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萌发自律意识时,家长的他律惯性往往仍在强力运转。例如,孩子关房门写作业,家长忍不住频繁敲门查看其是否在玩手机、追问进度。这严重侵蚀了孩子发展自律的空间,孩子会产生依赖(反正有人管)或逆反(你越管我越不做)。
家长应对之道——
先“松绑”。
深刻反思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监控行为,信任是前提。
明确沟通,逐步放权。
当孩子进入初中,家长可以郑重告知“:爸爸妈妈意识到你需要更多空间来学习自我管理。我们会尝试减少一些提醒和监督,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适应,这很正常。相信你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靠近自己想要的自律状态。”这是一个赋权和建立信任的过程。
07
反抗权威与盲从权威
反抗权威(父母、老师)是青春期寻求独立自主的必然表现。如果家长或老师未能及时调整角色,依然试图完全掌控、剥夺其选择权,激烈的反抗便难以避免。
反抗权威与盲从权威,是第七重冲突。
反抗形式主要有二——
硬反抗:事事针锋相对,你说东他偏说西,通过直接对抗证明“自我”。
软反抗:“躺平”、不作为,用沉默和拖延表达不满。
与反抗权威形成对比的是青少年也极易陷入盲从权威的陷阱。在特定情境下,一旦将某个人认定为“权威”,青少年可能对其言论、观点全盘接受,甚至成为其狂热的粉丝。这种盲从蕴含着巨大风险:若所追随的是负面权威,容易被误导。
家长应对之道——
对于硬反抗,家长要通过赋权化解对抗能量。
对于软反抗,家长可以与孩子开展深度对话,引导其思考“这个人为什么吸引你?”“他的观点有无漏洞/依据?”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同时,家长还可以为孩子讲述不同领域优秀人物的成长故事、奋斗历程、思维方式,让其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成功的多种路径,有助于降低其对单一权威的盲目崇拜。
08
兴奋与消沉
观察青少年,常会发现他们时而精力充沛、兴致高昂,对一切充满好奇与干劲;时而又可能毫无征兆地陷入低落、消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这种时而兴奋、时而消沉的剧烈情绪波动,构成了第八重冲突。
这与其生理发育密切相关,青春期激素分泌水平本身就在剧烈波动,直接影响大脑情绪调节中枢,导致情绪反应更敏感、强烈且不稳定。
家长应对之道——
理解生理性基础。
认识到这种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理性的,不必过度恐慌,减少因不理解而产生的焦虑和指责。
避其锋芒。
当孩子明显处于情绪高涨(易冲动)或低谷(易激惹)时,暂停重要的、可能引发冲突的谈话或要求。
以上“八大冲突”共同构成了青春期特有的烦恼图谱。
家长的核心使命,并非替孩子消除所有冲突(这既不可能也无益),而是应在孩子被这些冲突困扰时,努力为其营造一片相对安宁的港湾。当青少年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内心获得基本的安宁感时,其内在的成长力量便会自然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