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乘法题引发热议。“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孩子写了3×8,被判错误,令许多家长困惑。
有老师解释称“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量×份数’的认知结构,了解倍数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此明确回应:乘法算式的写法是“对乘法定义的一种约定”,在具体情境中,符号表达的意义应是唯一的。
“8×3”更贴合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学科自带的逻辑之美,也是科学精神的基础素养。有教师举例解释:“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虽然总重量相等,但两者区别很大。”这一生动比喻揭示了乘法顺序的现实意义。在小学二年级刚接触乘法的阶段,规范书写顺序有助于孩子建立清晰的数学思维,理解每个数字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
但教育的温度,更在于看见数字逻辑背后的鲜活思维。素质教育不是标准答案的复制机,当学生写下“3×8”时,教师应积极探寻其背后的思维过程,或许是从“每组3个,共8组”的角度思考,或许是对生活场景的独特解读,比如:苹果、梨、香蕉、桃子、李子、桔子、草莓、葡萄等3盘不同水果组合。若仅以单一标准判错,本质是教条主义对思维的束缚。唯标准答案论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萌芽。
古人云,因材施教。教育应是追问“为何这样想”的艺术,而非简单否定“想得对不对”。
真正的数学教育,应是逻辑严谨与思维开放的统一。我们既需要肯定“8×3”的逻辑价值,也应包容“3×8”背后的思维过程,让数学教育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沃土,这才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只会套公式的解题机器,而是能独立思考、多元表达的创造者——这比纠结一个乘法算式的写法,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