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转眼又到周末了,大家有什么安排呢?
以前每到孩子周末或放假的时候,我就会有点焦虑,总是要提前好几天开始做计划:要带孩子去哪儿放电?要准备哪些活动?可以去哪里玩?
这大概也是许多父母们的真实写照,总想着周末一定要过得丰富,让孩子多一些提升和进步。
于是才艺班、补习班、展览、游乐场和主题公园,一个接一个地安排,看上去很忙,其实有时候只是用钱堆出来的“假充实”。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周末对我们来说也是全家生活的重头戏。
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怎样过周末,才能既让孩子有意义,又不把父母累垮?
毕竟,周末本来就是一家人放松、享受的时间。孩子上了一周的学,需要休息;大人忙了一周,也需要喘口气。
所以,到了周末,我和队友会完全地放下工作,也不会各自约见朋友,而是尽量把时间留给家人。
我们也不想把周末变成“补习班接送日”,因此孩子们在周末没有任何额外课程,上了一周的课,该休息的就让他们休息。
慢慢地,我们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家的周末流程,其中大约80%的活动是固定的;不需要再反复思考或额外操心,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习惯。
我发现,当周末80%的活动被“固定”下来后,在这种稳定的节奏中,父母和孩子都会轻松自在许多,同时收获很多成长。
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典型的周末是怎么度过的。
1
周五:作业之夜
在荷兰,小学的作业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周也就一张A4纸的练习题。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提前跟孩子约定好:周五晚上就把该完成的作业全部做完。
我们常常跟孩子说,属于自己的任务无论如何都是逃不掉的,哪怕拖到最后一刻也得完成。
既然迟早要做,不如早点解决。
否则还要背着个“作业包袱”度过两天,这样玩起来也不痛快,还不如尽早完成。
在执行上,我们也有一些小方法。
写作业的时候,不建议孩子一个人关在卧室写,而是全家人都聚在客厅的大桌子旁,大家各自看书、写作,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
学习开始前,让孩子先喝好水、上好厕所,把需要的东西准备齐全。
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用“番茄钟”法:25分钟全神贯注,然后休息5分钟,再进入下一轮。
通常只要保持一段时间的专注,作业很快就能完成。
这样一来,孩子的周末就真正空了出来,可以心无旁骛地去体验、去玩耍,轻松开启接下来的两天。
2
周六白天:出行日
周六是我们家的重头戏,外出活动基本是标配。
不过在此之前,孩子们可以放松地睡个懒觉,睡到自然醒,慢悠悠地开启这一天。
我们很少带孩子去主题乐园、动物园或各种室内外游乐场。
说实话,这些地方虽然刺激又好玩,但孩子在其中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热闹过后并不能真正在脑海里留下什么,也并没有实际性的收获;
去的多了反而会提高他们的快乐阈值,让他们不断地寻求更高强度的刺激和快乐,而平凡生活的点滴就很难再满足他们。
另外,如果每周都带着三个孩子去这类地方,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最后权衡下来,我们发现博物馆是最合适的选择。
荷兰的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办了一张博物馆通票,全荷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基本都能去。
孩子们可以根据兴趣,了解火车、军事、航空、动植物、历史等主题,甚至还能去到小众的面包博物馆、巧克力博物馆和薯条博物馆等。
走进这些场馆,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以真实的场景、展品呈现在眼前。
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既扩展了眼界,又积累了知识,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很有帮助。
除了博物馆之外,我们也经常带孩子去徒步。
去森林、湖边、海边,或者是去附近的城市和公园走走,让孩子动起来。
现在我们家老三也5岁了,运动能力越来越强;从前一说徒步他就叫苦连天,但现在他已经能和我们一起走完12公里路。
一路上,孩子们看风景、感受自然、观察城市的不同风貌,丰富了感官体验,也增长了见识和眼界。
每次徒步完,虽然很累,但孩子们都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很强壮,整个人变得更加阳光自信了。
每一个不一样的周六,对我们一家人来说都是很好的放松和享受。
孩子们收获到课堂之外的成长,别样的经历不仅拓宽了他们视野,也提升了体力和耐力,给他们新一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滋养和力量。
3
周六晚上:电影之夜
玩了一整天,孩子们已经消耗了不少体力和精力,再硬拉他们坐下来学习,往往效果不佳。
所以我们干脆把周六晚上定为全家的“放纵之夜”。
所谓的“放纵”,其实就是一家人窝在沙发上看一部电影,如果能再给他们做点爆米花,孩子们一定会兴奋到尖叫。
其实有很多优质的电影,不仅制作精良、故事动人,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义。
让孩子看一部好电影,有时候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直接地触动孩子的内心,带来启发与动力。
这个世界其实是很大并且很丰富的,如果我们没有看过,就会陷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觉得全世界的人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然而,世界并非如此。
所以我们才需要电影,电影就像一扇窗,让孩子看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到别样的勇气与智慧,这对他们拓展眼界和建立内驱力大有好处。
如果可以的话,父母尽量跟孩子一起看,遇到孩子不理解的情节可以适时解释,看完后也可以聊聊彼此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的回答会让我们惊喜,他们能从故事里得到意想不到的体会。
最近我们一家看了不少好电影,挑几部分享给大家:
《海蒂和爷爷》:讲述海蒂与爷爷在阿尔卑斯山的生活,故事温暖真挚,让孩子体会亲情与独立成长的力量。
《伴我高飞》:讲述女孩与父亲训练野鹅迁徙的旅程,主题是勇气、信念与父女亲情。
《虎兄虎弟》:两个小虎崽被迫分离又重聚的故事,提醒孩子尊重生命与自然。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奇幻的冒险背后,传递诚实与善良的重要性。
《借东西的小人》:小小的人儿悄悄生活在大世界里,充满童趣,也启发孩子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狐狸与我》:讲述一个女孩与狐狸之间的真挚友谊,让孩子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
《南极大冒险》:以忠诚与坚韧为主线,展示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羁绊。
《天生一对》:一对双胞胎姐妹重逢的故事,轻松有趣,也让孩子看到家庭与爱的力量。
周六晚上的“电影时光”,既是放松,也是陪伴,更是滋养。
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收获了眼界与思考,这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
4
周日上午
我们一家人都是 jdt,所以周日的早晨我们一家人会去jh。
孩子们在那里有 Sunday School,可以唱歌跳舞,分享百宝书里的故事,还会做手工、和同龄小朋友一起互动。在那里,他们既玩得开心,同时收获到重要的力量。
而我和队友则能够暂时放下日常的忙碌,享受属于我们的时光,专注在祂的同在里,重新恢复力量。
5
周日下午:语言+运动
午饭过后,我和队友通常会小憩片刻。
至于三个孩子嘛,我们找了一位16岁高中生来带他们,这个叫做伊莉莎的荷兰女孩已经来我们家两年多了。
刚开始找她,是因为我和队友觉得自己的荷兰语水平有限,没办法很好地在语言上支持孩子,于是找了个荷兰妹子来陪他们练习。
伊莉莎既有爱心,又很有耐心,每次来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活动,所以三个孩子一到周末就期待她的到来。
她通常会先单独陪老大学习一会儿荷兰语,帮助他巩固学校课程和作业,还会陪他读书、练习写字。
之后,伊莉莎再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做手工、玩游戏,在轻松互动中练习荷兰语。
我们家三个孩子从小就在多语言环境里成长:在家说中文,在学校用荷兰语,在 jh 里听英文。
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刚开始时他们三种语言的水平都比单语孩子略逊一筹。
但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学习潜力,只要坚持启蒙和输入,创造语言环境,比如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故事和听英语故事等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输出就会自然发生。
等伊莉莎离开后,就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
他们常常结伴去家附近的游乐场,骑车、玩滑板车、轮滑,或者踢足球,也可能和小伙伴们在草地上追逐打闹。
不论是哪种形式,只要能动起来、跑起来,就是最好的放松与成长。
6
周日晚上:学习之夜
到了周日晚上,就该慢慢收收心,为新的一周学习做好准备。
我们会带着孩子过一遍接下来的任务,让他们对自己要学些什么有个大概的认知,也清楚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为学习做好准备,也让他们慢慢学会时间管理。
在我们家,孩子每晚的学习任务大致分为四类:荷兰语、数学、中文和阅读。每一类都有清晰的内容和目标,孩子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荷兰语:练习单词拼写,反复朗读课文,巩固语言的基础。
数学:做算术题,保证熟练度,也要做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培养灵活思考。
中文:每天坚持学习 10 个汉字,慢慢积累,打好母语的根基。
阅读:留出一段安静的时间,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书,静静阅读。
到了晚上八点,孩子们就准备睡觉了,早睡早起,开启新一周的学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