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人抱怨,孩子学习太辛苦了。
作业做不完,补课停不下,考试接连不断,鸡飞狗跳的家庭战场里,连空气都弥漫着卷子味。
但换个角度想,哪位成年人不是咬牙过来的?
只是我们一边回忆自己当年熬夜背单词的崩溃,一边又扯着嗓子喊:“孩子,加油!考不好没饭吃!”
活生生把上一代的痛苦,复制粘贴到下一代身上。
有趣的是,孩子们的逻辑往往比大人清晰。你以为他们讨厌作业,其实他们讨厌的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你以为他们懒,其实他们只是对“为什么要学这个”没有答案。就像有人在夜里被逼着刷牙刷两个小时,你能忍吗?
很多时候,矛盾不是孩子和学习,而是孩子和家长对于“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认知错位。
一、分数崇拜症,家长比孩子还疯
别问,问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每逢成绩出来,朋友圈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晒分数截图,一派发阴阳怪气的鸡汤。最无辜的是孩子,被父母拉着对比、鞭策、数落。明明考了年级前十,还要被嫌弃作文跑题;明明理科突飞猛进,却因为物理电学失手被念叨半个月。
分数变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子,甚至连家庭氛围都跟着起伏。
这种情况下,孩子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在父母的暴怒和期待间求生。有人说,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毒性。可我觉得更像是“成绩焦虑”的传染病,父母自己怕被社会淘汰,于是把这份焦虑精准转移到孩子身上。
结果就是:孩子心里还没建成学科知识体系,倒是先修炼成了情绪管理高手。
二、补课产业,焦虑的提款机
你注意过没有?
一到周末,各大培训班门口比菜市场还热闹。家长们堵在校门口的架势,像是在抢春运火车票。一个劲地喊:不补课不行啊,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于是,补课班成了新时代的“精神安慰剂”:
花了钱,心里就踏实;孩子去上课,父母就觉得没白活。
但问题是,孩子真需要这么多补课吗?
往往是补着补着,孩子的学习动力彻底消失。补课班教的和学校差不多,效率未必高,兴趣倒是磨没了。更可笑的是,有些父母嘴上说“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转头就把孩子送进五个兴趣班,理由还挺高尚:“这是为了你未来好”。
未来好不好暂且不说,现在这孩子只想睡个懒觉。
三、真正的“起跑线”,其实是心态
很多父母拼命强调起跑线,好像早学一步就是赢在未来。
可现实却很打脸:有些孩子一开始拔得头筹,到最后也没能跑到终点;有些孩子起步慢,但后劲十足,最终笑到最后。
决定学习效果的,不是起跑线有多靠前,而是能不能一直跑下去。
所谓学习力,说白了就是孩子的自我驱动能力。一个孩子如果能找到学习的意义,愿意自己规划、主动思考,那才是真正的“学霸潜质”。
可惜很多家长看不到这一点,只看见眼前的分数,于是拼命催促孩子向前跑,却没注意孩子鞋带已经松了。
最后摔倒了,还怪孩子“不争气”。
四、家长和孩子,都得学会松手
教育最大的悖论在于:大人管得越紧,孩子反弹越大。
你喊破嗓子让他写作业,他偏要拖延;你强行把他拽去补课,他偏要在课堂上打瞌睡。学习这种事,本质是内驱力。
外部的鞭子只能逼到一时,逼不出长远。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其实是——别做监工,做合伙人。孩子困惑的时候,给点思路;孩子进步的时候,真心肯定;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急着贴标签。学习就像长跑,陪伴和节奏比鞭策和吼叫更重要。
很多孩子不是输在智商,而是输在心理战。
一个心态轻松的孩子,往往比一个被催残的孩子跑得更稳。
最后,说一下我的三个感悟:
第一,学习不是纯粹的苦行僧之路。该有的兴趣、休息和自由时间,都是学习力的养料。压榨式的填鸭,只会让孩子反感。
第二,分数和补课都不是最终答案。家长自己如果没搞清楚目标,就别奢望孩子能心甘情愿去拼命。
第三,教育是拉锯战。耐心、信任和松弛感,比任何鸡血都有效。学霸从来不是被骂出来的,而是被允许犯错、被慢慢唤醒的。
说到底,孩子学习这件事,最怕的不是没天赋,也不是起步慢,而是被家长的焦虑搞垮。父母们要是能把盯分数的那点劲,挪一半到陪伴和理解上,教育局都得给你发锦旗。
所以,别再幻想隔壁的学霸是怎么炼成的,想想自己家孩子是不是正在被“炼废”。
能保持一点兴趣,一点信心,一点自驱力,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上一篇:北京天使儿童医院-2岁孩子不说话家长担心患自闭症,结果虚惊一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