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城建大学发布了一则公告,依据学籍管理规定,对54名本科生做出降级处理的决定。原因简单而残酷:这些同学不及格课程所对应的学分,已经累计超过了学校规定的上限。
消息一出,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不少网友感慨:“大学的‘宽进严出’,这次真的动真格了!”
一、 不是“突然袭击”,而是“有言在先”的规则兑现
许多人不明就里,认为学校此举是否过于严厉?但实际上,这绝非“不教而诛”。
翻开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手册》,几乎都能找到明确的“学业警示”制度。通常,这条“红线”清晰可辨:
这54名同学,正是触碰甚至越过了那条“红牌”底线。他们的降级,是长期学业亮红灯后,规则执行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避免其走到“退学”最坏一步的“刹车”机会。
二、 象牙塔下的“迷途”:他们为何会掉队?
当我们讨论规则时,不免也要追问:是什么让这些学生在大学里“迷失”了方向?
三、 “严出”信号愈发清晰,大学不再是“躺赢”之地
天津城建大学此次的处理,并非孤例。近年来,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到深圳大学,高校清退、降级不合格学生的新闻屡见不鲜。
这释放出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国家正在坚决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一现象。 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必须被守护。
这对于那些挑灯夜读、勤奋刻苦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公平;对于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是一种负责。
四、 给在校生的几句逆耳忠言
这件事,应为所有在校大学生敲响一记警钟。
结语
大学的门开得宽,但出去的门正在变窄。这场“降级风波”,是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时代已经变了,想要“混”大学的人,终将被大学“淘汰”。
与其等到收到降级或退学通知时追悔莫及,不如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规划好自己的大学时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