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昆明学院紧扣产业升级与地方需求,以“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协同育人高地”为目标,共建现代旅游餐饮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院以“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为学科基础,依托旅游管理、电子信息硕士学位点,融合酒店管理(国家一流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旅游管理等省级一流专业,积极打造双元办学特征鲜明的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力争建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学院。
发展定位:需求导向树标杆
学院承担资源统筹共享、人才培养交流、产业规划、技术创新服务、文化传承5项任务,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旨在建成云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标杆、旅游餐饮科技研发新高地、高技能/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区。
制度先行:顶层设计保建设
学院制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现代产业学院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建设目标、原则与组织机构职责,构建评价体系,建立教学、科研、立项结项绩效奖励机制,创新人财物保障考核模式,定期组织校政行企研讨,优化校企合作服务产业路径。
资源保障:加大投入强支撑
学院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管理工作小组,选举产生产业学院理事会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新设产教融合办公室及发展中心,增设产业学院副院长与项目组。同时加强教学及项目验收工作,落实配套经费,新建实验室、实训基地,优先满足产业学院需求。
协同发展:校政行企共推进
学院联合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制定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架构,成立多方参与的专家委员会,实现省市共建、校地互动。学院召开理事会,与瑞士教育集团(SEG)签约,引入英国培生教育等国际机构,共建教材课程及案例资源库。
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育新才
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4643”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联合校、政、行、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开设跨学科融合“烹饪+酒店+旅游”专业;创新推进项目制课程、小班实训、“教—竞—证”融合教学。
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创特色
学院重构课程体系,开设校企合作课程,打通校内外实训基地。开设“云岭首席技师”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实现MTA研究生校外导师全覆盖。学院积极推进数字化教学,获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一流课程2门,新增12门一流课程申报;出版产教融合教材7本,开发新型教材5部;建成滇菜数据库;获教育部优秀案例2篇、全国旅游教育百篇优秀案例2篇。
师资队伍:内培外引建梯队
学院构建“内培外引+双向流动”师资机制,完善产业教师管理制度,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目前,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占比100%,高级职称占比60%,博士学历占比35%,海外留学经历占比50%;含1名特聘教授、2名学科带头人、3名云岭首席技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9名SEG国际认证教师,行业企业导师58人(占比50%)。
平台建设:整合资源集大成
学院建设“四中心一平台”(文旅科创中心、民宿酒店运营管理研究中心、现代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现代旅游餐饮教研中心、旅游大数据研究平台);搭建校企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国际合作平台,加速成果转化。组建特色科研团队,申报“云南省教育厅文旅康养工程研究中心”,推进联合国旅游组织(UNT)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
科技服务:创新驱动见成效
学院出版教材科普读物约50部、期刊80期,制定餐饮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35项,发布产业蓝皮书3本、决策咨询报告10余项。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SSCI论文4篇,获国家专利20余项。
扩大交流:多措并举成典范
学院应邀在国际国内会议作主题报告20余次,承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合组织国家青年文旅与创新创业论坛”、第二届全国现代文旅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大会。学院获“产教融合先锋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高质量就业实践院校”,入选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Top100,获批中国旅游管理案例库建设院校。
未来,学院将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研范式转型,聚焦企业需求服务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打造旅游餐饮创新研发新高地,助力旅游产业发展,书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田芙蓉 贺 景 孙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