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明确的二十一条“干货”,是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根本遵循。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好相关条款、落实相关要求,以校正前行坐标、扣正机制链条、端正工作作风的“正”向发力,让为基层减负的各项措施落地生“根”、全力破解基层负担过重之困。
“校正”前行坐标,打牢深化减负的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其核心阻力在于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思维惯性,以及扭曲的政绩观。只有从思想根源入手,破除“无材料不落实”“无检查不作为”现象,引导各级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和求真务实价值观,才能真正铲除滋生额外负担的病灶。对此,要常态化抓好政绩观教育,把《若干规定》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学内容,重点抓好党政“一把手”、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学习培训,持续推动《若干规定》入脑入心。党员干部要勤于自省,深刻检视在落实基层减负要求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化等问题差距,坚决克服重痕迹轻实效、重显绩轻潜绩等形式主义倾向,及时纠正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政绩观偏差,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韧劲,夯实为基层减负中的思想根基。
“扣正”机制链条,理清松绑赋能的责任根脉。基层减负与权责明晰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基石,通过法定权责清单明确责任主体,能够严防向下转移无限责任,消除多头指挥与追责泛化困境,避免“权小责大”挫伤积极性。《若干规定》明确要“规范明晰基层权责,建立健全职责清单,完善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规范工作机制、挂牌和证明事项,依法依规确定基层信访工作职责”。对此,要通过制度性重构精准划分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与基层单位的权责清单,建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将招商引资、执法检查等专业事项归位主管部门,把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属地事项压实基层,同步配套“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保障机制,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消除模糊地带,坚决在行动上打赢为基层松绑赋能的攻坚战,让基层干部从繁冗的事务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回归密切联系群众、高效服务为民的主责主业。
“端正”工作作风,固牢长抓长效的制度根本。《若干规定》的刚性执行是深化基层治理改革的关键抓手,以制度硬约束精准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沉疴,实质是解放基层干部行政负担,确保其精力集中于干好本职工作。持续推动《若干规定》落地有声,唯有以“制度铁栅”阻断形式主义反弹回潮,才能守住风清气正的阵地,确保政策红利直达“最后一公里”,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又重塑干事创业生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对此,要坚持制度设计与执行落实同向发力,进一步压实各级各部门基层减负责任,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测基层负担指数,定期开展效果评估,严防以减负之名报送各类基层减负统计表和繁杂的考核材料,确保减负政策不空转、不走样。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通报曝光顶风作案的典型案例,确保减负政策落地生根,坚决守住正风肃纪的主阵地,杜绝形式主义反弹回潮。(作者: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