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局于2025年10月14日发布消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将于10月15日8:00正式开始,截止时间为10月24日18:00。
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81万人,公共科目笔试定于11月30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城市同步举行,而本次国考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报考年龄的放宽。
2026年国考的基本报考条件包括中国国籍、政治素质良好、身体心理健康等常规要求,学历的门槛为大专及以上,而最值得关注的变化莫过于报考年龄的放宽。
2026年国考报考年龄条件有所调整,普通考生年龄要求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即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的人员;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进一步放宽至43周岁以下,即1981年10月以后出生的人员可以报考。
在固有印象里,公务员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也一度被视为是“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其实即便不谈年龄限制,考生也普遍认为体制内更青睐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因为很多岗位的确是面对“应届生”开放的。
可对于当下的职业发展而言,30多岁甚至40多岁的人才,往往已经在社会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他们对社会运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将这些经过社会磨练的人才引入公职队伍,一定程度上来说,的确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而今,考公年龄的放宽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这种年龄偏好正在被打破。
评论区有一位网友指出:“公考年龄合理的限制范围应当在30-40周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历了社会的磨砺,入职会更加珍惜工作好好做事为民服务,那些刚毕业或毕业没几年就进体制的大多数根本不懂得换位思考别人的难,又如何做好服务工作呢?”
这一观点也道出了年龄放宽的现实意义——拥有社会阅历的公务员,往往更能理解民众需求,提供更贴心的公共服务。
年龄放宽还有助于缓解当前公考"低龄化"现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准备公考,甚至有些学生一毕业就考上公务员,从校园直接进入体制。既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可能使他们对基层工作缺乏足够理解。
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言:“公考应该设最低年龄38岁,以免大量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要用很多精力学习公考知识而轻视了专业学习,避免毕业后前几年把精力都用在考公上不敢找工作以致荒废专业对家庭个人国家都是浪费。38岁后很多已经成家了,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知道自己该干啥了。”
虽然将最低年龄设为38岁过于极端,但网友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考,也是基于真实经历和感悟出发的,是否应该鼓励年轻人先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再考虑进入公职系统?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评论区另一位网友总结出了“最佳建议”:“30至40岁,合适合理。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无旁骛安心学业。二是有利于入职之前进行必要的社会历练,更好的履职尽责。三是有利于尽量防止和淡化年轻人拼爹拼关系,保证公正选才。”简单的三点总结,却恰到好处地精准概括了年龄放宽的多重益处。
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一个人在30多岁甚至40多岁时转换职业方向,早已不再罕见,公职系统向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敞开大门,既是对个人发展权利的尊重,也是对社会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