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在复习448的路上南征北战
背了一箩筐的考点与重点
虽然这门专业课的特点是杂学旁收
但只要理解并记住要点
得高分并不是一件需要力气和手段的事
但总有一部分宝子想考的学校
因为强势学科各有侧重
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千校千面,花开万朵
当然题型也不仅限于名词解释一种
如果让宝子们做选择题
宝子们不就急了嘛~
有的宝子们可能一直在学习外语
对专业课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
也有宝子们被深广的知识量吓到
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问题面前措手不及
宝子们,补药担心,补药着急~
除了正确答案以外,
阿江更要给宝子们讲透为什么选这个
让宝子们面对选择题也无所畏惧~
宝子们快来看今天的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子”含义相同的
是( )。
A.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子曰诗云
C.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D.我本汉家子
宝子们看完题目的心情be like:
这么多“子”,真是多“子”多福哈~
(无能为力.jpg)
宝子们: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这种阴险的古代汉语题属实可以难住很多宝子,不过阿江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别慌,我们从文本讲起。
题干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典故,出自《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梁,就是濠水的桥上。
庄子:“鲦鱼在水里慢悠地游得真得劲啊,这就是做一条鱼的快乐吗?”(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你又不是鱼,你咋知道鱼乐呵不乐呵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你又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鱼的感受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我又不是你,肯定不知道你啥想法;你又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就这样吧!”(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扯远了,别抬杠嗷。你刚才说什么‘你咋知道鱼是快乐的’啥的,这就说明你事先承认我知道鱼是快乐的,而现在你问我怎么知道的。那么我来告诉你你都知道我知道了还问我。我就在这儿知道的,有问题吗,舒服,是无罪的。“(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辩论强调认知主体间的差异,反对以己度人。
庄子以美学移情体悟自然,投射主观情感,体现道家“万物齐一”观;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惠子从名家立场得出主体间认知的无法互通,更无法相互理解。
庄周以艺术心态看待世界,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则蜡烛垂泪,兴到则青山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那“子曰诗云”的“子”是什么呢?
先不用管是谁曰的,“诗”宝子们一定知道是什么。
《诗经》古称“诗”或者“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指“铺陈直叙”;“比”是指“托物拟况”“兴”是指“托物起兴”。
《诗经》为中国第一部纯文学的专著,它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称“纯文学之祖”.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也是北方文学的代表。
既然可以和“诗”并列,“子”也一定指代儒家相关的人事物。宝子们提起儒家大脑里最先冒出来的无疑是孔子,你还真别说,这里的“子”确实是孔子~
在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绝大部分章节的开头都是“子曰”。
这里的“子”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在记录时,对老师至高无上的尊称。在当时,“子”可以泛指对男子的尊称,但在《论语》这个特定的文本环境里,所有弟子都心知肚明,这个“子”唯一指代的就是他们的老师——孔子。
因此,“子曰”这个组合,从诞生之初就与孔子牢牢绑定,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式的固定搭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孔子的地位被不断提升,最终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
在这种情况下,“子”这个原本普通的尊称,在儒家语境中逐渐专名化,特指这位地位最崇高的圣人。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这句话宝子们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从它开始,再读下去会让宝子们恍然大悟。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段话出自《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发源地是被称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
故事通过“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也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我本汉家子”,这又是啥?
这句诗源于西晋文学家石崇创作的乐府诗《王明君》,在汉代琴曲《昭君怨》基础上改编,以歌舞辞的形式呈现,用于石崇宠妓绿珠的表演。以昭君出塞为叙事原型,承接《汉书》"赐婚说"书写王昭君和亲史事。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代言体,通过昭君视角展现远嫁匈奴的历程:昭君视角“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起手,从"辞汉"时"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的离宫场景,到异域遭遇"殊类非所安"的文化冲突与"父子见陵辱"的伦理困境,最终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的意象对比,揭示人物在"苟生"与"积思"间的精神煎熬。
诗中融入琵琶、鸿雁等象征元素,借"愿假飞鸿翼"的比兴强化流寓之悲,奠定后世昭君题材诗歌的哀怨基调。
这里“子”是这个字的基本义,指女子、女儿;“汉家子”即“汉家女子”。这句诗是她即将离开汉朝疆土,前往匈奴时的自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含义宝子们不言自明,那么请宝子们大声说出这道题的答案——
选什么呢~
那么现在,你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打卡~
抽一个转发+评论+点赞三连的宝宝
赢取特惠书籍~
参考答案
A
【解析】
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或“你”。选项A“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此处“子”是对“对话对象或约定对象”的尊称“你”,与题干中“对对方的尊称”一致。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