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二本的青椒:进来了,就别把自己当成博士了!
开心田螺
2025-10-16 00:16:08
0

回复【论文写作】【课题申报】

可领取免费学习资料

编者荐语:

“进来了,就别把自己当成博士了!”这并非自嘲,而是二本青椒在资源、规则与氛围的多重挤压下,发出的无奈慨叹。科研设想被叫停,教学热情被消耗,学术话语权在行政主导的生态中趋于边缘。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剖开了地方院校中学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裂痕。层层重压之下,青椒们又该如何自处与突围?

来自一线的最真实声音值得被更多人听到,蔚青学者特分享此文给各位!

(文/剑锋金)

深夜,一场秋雨一场寒。

“你是不是后悔来这儿上班了?”我那怀有身孕的媳妇儿问道,在我发出不知道多少声叹息之后。

“怎么说呢,不知道,反正没感觉到什么开心的事儿。”我顺口答音,说的倒也是心里话。

实话讲,来这个城市的这所二本学院,主要是考虑到我对象已经在这里工作、定居的事实,以及她为等我毕业空耗多年的“人情债”。

这个小城高教资源极为有限,待遇也谈不上多好,我本以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历背景可以在这儿站稳脚跟,甚至大杀四方,尤其考虑到家庭,也就留下了。

进来以后,我发现自己想多了,也想错了。不少事情的出现,让我觉得我所在的单位根本不是一所真正的高校,与以前读书时所在的大学相比,这就是个大高中。而那些读书时濡染的关于大学及其教职的认知,在这儿急速下坠,“啪唧”接着“啪唧”,碎了一地又一地。

概言之,你很难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博士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图源:网络

科研:尽管合理,也要停止你的设想!

怀想读博,可能是每一个进入地方高校的青年博士都时不时会做的事情。怀念的一般不是风花雪月的日子,而是那种习以为常的对大学及其科研的认知。

因为,到了二本以后,关于科研的一切都在提醒你停止你的设想,赶紧从天堂摔下来接一接地气。

第一,要啥没啥。

读博时导师牛、资源多、经费足,到了二本,自然科学的你做不了什么像样的实验,人文社科的你找不到足够的藏书。据我所知,某二本高校寒假开学说好的修缮图书馆,一年过去了却迟迟未能动工。

没钱没资源,客观限制倒也能理解,可是一面要青年博士发挥科研战斗力,一面又拿不到差不多的课题指标,这让人怎么办?无中生有嘛,老铁?

国家级课题指标几乎没有,省部级限项到了让人发笑的程度,全校上百人、几百人抢两三个课题,隔壁的某研究院送出去二十多个本子,我们这儿送出去俩!

一群博士在厅局级、市校级课题里战战兢兢地讨生活,自筹经费都不嫌寒碜了,最难受的是想到当初博导连国家级非重点、重大课题都不看一眼的情景,与现在某个同样拿下小课题的年轻小硕冲自己投来的奇怪的眼神,形成了蹂躏感十足的反差。

第二,就你不懂。

与一流高校较为尊重学术人才的氛围不同,在很多二本院校,青年博士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而成了学术上的“外行”。

谁都能来指手画脚,就你啥也不懂。

科研处定的指标让人哭笑不得:诺奖得主来你这个学校干嘛?CNS加2000分的指标意义何在?全校都发不出来几个C刊却要赋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领导一直画饼,不知道的以为我们是985呢,张嘴就来拿课题、发论文,其实你查查他自己,拢共没发几篇水刊还是花钱买的。读博时导师告诫我们,不懂就不要说,在这里却是,不懂的人说的最多。

从学术的角度讲,越是新的方向越应该强化培养,这是新的增长点,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在这所学校里是比较新的,未来更有生命力。没多久,有些领导过来劝我了,你得往咱现有的专业这边靠,得在这方面出成绩才行。

其实,现有的专业再过几年都快要招不到学生了,也不可能再是什么增长点了。管理者只看这几年的指标,很少眼光长远地考虑未来,因为他们需要这几年出成绩,未来出啥事儿了,人家早就退休了,而这些后果,青椒正好赶上“背锅”。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图源:网络

第三,轮不到你。

好不容易下来一个硕士点,全校那些老教授疯了一样地申请评硕导,其实他们很多专业和硕士点八竿子打不着。

为啥呢?就为了退休前能有个硕导的title。

一辈子没吃过几个好菜的样子,真让人觉得搞笑。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当初没怎么做过科研,赶上了时代福利,本科、硕士毕业就进了高校,躲过了绩效考核而轻松上了高级,最近也不做科研,没什么像样的课题和论文,现在能带研究生?

带学生,首先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功名。先想想能不能拿足够的课题费给学生发劳务,能不能带学生发一发体面的论文,本来学生来了二本读研就挺憋屈的,就不要再忽悠人家了。

事实上,二本学校的青年博士是科研基础最好、最能指导研究生的,但无奈学校僵化的体制与离谱的规则:按职称评,青年博士先成了副教授再说。

再有,等级较高的课题限项也无所谓了,青椒也可以认真努力地搏一搏。但是,你干不过那些“神通广大”的管理层和“遍地熟人”的地头蛇。我一个二本的同学和我说,有时课题立项结果发布,他都诧异为什么有的人能立项,这项目是按位置、资历、关系评的吗?一把年纪了,功成名就了,就不要和年轻人争了,争咱也光明点儿好嘛。

教学:以前不会,教着教着更不会了!

我们承认,长期侧重于做科研,青椒的教学确实是短板,缺乏历练和经验。不过,我们虚心,会的努力教,不会的努力学,总有从新手成长为熟手、专家的那天。

事实却是,越来越不会教了。

第一,你要硬上。

在很多二本,年纪大的等着混退休,有的连课时费、教学绩效都不要了,一是一共也没仨瓜俩枣;二是人家有编有人,你动不了人家;三是人家常年“有病”。

评上职称的也基本没啥动力了,很多领导带门课就是做做样子,加之近几年一直降本增效,外聘教师严格限制,评估认证各种调课、加课,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全压在青年教师身上了。

好嘛,你待遇最差、职称最低、压力最大,却给你上最重的任务。同时,你还不要“辜负”你的博士身份,把科研指标拿下来。

于是,很多课以前见都没见过,就派到你面前了。你说你上不了,可“原则上”是你必须上得了,一边是领导,一边是老教师,谁也惹不起,最后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去上。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图源:网络

第二,不会教了。

有一些专业知识基础的课,自己还是能够理解、设计和实施的。所以,遇到这样的课,我们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甚至会带有某种激情,想着把这门课打造得、设计得更加有创造力。

不好意思,一千八百双眼睛盯着你呢!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生成的各项标准,机械地认定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分、每一秒……我们从督导那里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评课意见。

课件字数大了小了、多了少了,课上举例多了少了,提问问题多了少了,放视频时间多了少了,作业留的多了少了……

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有些意见确实是值得探讨和辩论一下的。我始终认为,大学课堂,管得越多就会越平庸,这是铁律!管得越多,老师们也就越来越不会教课了!而一旦这样的管成为某种强制性的标准,与考核奖惩挂钩,那么老师们就有沦为“机器人”的风险!

可是,青椒人微言轻,道理的“理”终究要臣服于力量的“力”,从中再夹杂着某些利益的“利”,使得越是地方院校,这种督导式的动作就越大,越会形成一种运动,将每一种形式和动作具化到摄像头下、宣传稿上。真怀念读博时在导师办公室听讲的时光啊!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图源:网络

第三,有教无学。

满怀热情,以启迪智慧、解放思想为目标,投入到大学的课堂之中。到头来却发现,二本的学生应者寥寥、面面相觑。

在那个宏大的院校分层叙事背景下,他们已经被规训得像是某种知识容器,也被贴上缺乏自律、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不够活跃的牢固标签。可悲的不仅是这种认识的常态化,更在于他们自己对此习以为常、形成认同了。

他们像《理想国》中的那个隐喻,经常会反感带有“疼痛感”的思考,甘愿做“洞穴”里戴着“镣铐”的安逸者。于是,青椒对他们的开启,仿佛会是一种“冒犯”,招致他们的不解、埋怨乃至抵抗。

他们会抱怨、会议论、会投诉,会说老师上课不怎么讲知识点,不按课本上的讲,也不教我们怎么背诵和考试,这样的“控诉”到了领导的耳中,最终就会转化为对青椒的“惩处”。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勃发的新时代,知识的背诵记忆是最低级、最没有价值的学习,那些试图启发他们、激励他们、摇晃他们的青椒博士的努力,远比这要贵重得多。

可是,督导们不买账,那些以考研指标为教学目标的管理者也不买账,更刺痛的是,很多被务实取向、功利主义迷晕头脑的学生也不买账。

生态:你的道理,只会成为你一个人的道理!

有位博士曾在其著作中写下这样的调查结论:

从头部高校到地方院校,学术权力是在不断萎缩和趋于边缘化的。也就是说,越是地方的、基层的高校组织,行政管理者的话语权越大,对学术群体不尊重的情况也会越多。

第一,想当领导。

我在二本的亲身经历,以及我的很多同学在高校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地方院校的运行逻辑是行政力量主导的,学术力量或者是一种符号,或者是一种仆从。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图源:网络

在这个场域,很多人都想当领导。如果说头部高校还是“学而优则仕”为主的话,那么地方院校则五花八门了,可以说“什么优都仕”,甚至“优不优都仕”。

这是因为,有了那个位置,就有决策的话语权、资源的分配权、行动的主导权等等一系列权力。课题、文章、人情、奖项、荣誉等等,也都会围着他“滚雪球”般地“壮大”起来,实现“有为”与“有位”的相互强化与无限循环。

在这里,虽然某某博士拿到课题、发表论文是值得高兴和赞叹的事情,但其分量远没有谁是院长、谁是主任更能撬动人们的注意力和关心。在行政主导的格局下,来自专业业务的道理和精神要么与之合流共生,要么在其统摄下被加以改造或归于沉寂。很多事儿,都是一句话的事儿。

第二,青不友型。

前阵子有些期刊在塑造“青友型”,即“青年友好型”的品牌,至于是不是真的“友好”,在此不做评论。只是借助这个概念,来描述一下二本院校的文化生态,我认为整体上是“青不友型”,也就是对青年不友好的类型。

在这种位置、资历、人情充斥交杂的环境之中,青椒的影响有时不在于专业业务方面的文化型资本,而主要在于他的力量型资本、利益型资本,因为专业业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平台,也不太可能达到太高的高度,而小部分达到一定高度的人,也会纷纷走向和升级到权与利交织的场域。

你是一个博士又如何?未必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有些人情世故在招聘、晋升、评奖评优中早就发挥了神奇的幻化之力,混得好的未必是博士,未必是真正的博士,未必是踏踏实实干工作的真博士,还有不少人是混好了再去拿个“锦上添花”“沽名钓誉”的博士学位。这些事情在每个二本学院想必都是存在的。

行政职能部门最大的热情或许就是在鼓动你签约之时,从那份缺乏缔结合约对等性、只写违约责任、几乎不谈福利待遇、打官司全面利于校方的合同签订起,对你的“友好”随之戛然终结。

行政职能部门看你没位子、没帽子、没票子,会在各种事务中表现出不耐烦、推诿拖延的态度,因为他知道你奈何不得他,要是他的直属领导在场,你看他会不会是另一副样子。很多事儿,只要你找对了人,就是一个电话的事儿。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图源:网络

第三,人格重塑。

走上这条路,劳劳车马难以停歇,改头换面频繁上演,但总会有哪怕一瞬间的风景、感动与温情,告诉我们,青椒要坚强地存在,这就是我们的道理。

太多的话说也说不完,过深的话也不好拿出来讲。总之,这算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吧。人世百态、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机理,现象也好,乱象也罢,终究是一种历练。

那些真正读过博士,有一些理想情怀的青椒们,请珍惜自己的气力,保护自己的身心,在这个给我们各种碰撞、教训和考验的世界里,思想不可避免地会被影响,人格不可避免地会被重塑,认知不可避免地会改写,与其辗转反侧、悔不当初,不如探寻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

像我和许多人说过的,2030年以后,少子化的大潮滚到高校,一切又会迎来大变革,或许离开就会变成一种客观形势喽。彼时,愿我们青年依旧,心还未死,仍有再开一局人生的勇气。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来源:蔚青学者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口区湖滨新区幼儿园开展地震应... 为提升全体师幼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保障师幼生命安全,10 月 14 日下午 3 时,河口区湖...
一高中给学生吃隔夜米饭,“剩菜...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山东烟台市中英文高级中学食堂存在用隔夜米饭做蛋炒饭、“剩菜兑水”等问题,引发广泛...
高中生独创“二维码”字体,一笔...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名”。一手好字,不仅是一个人心性和门面的代表,更能让人加深印象。尤其在考试...
纪老师精品课堂:高考语言文字运... 需要课件的,请使用下面的下载链接自行下载 ...
青年夜校加开秋季班场次 (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钟淑婷 本报讯 10月11日,秀洲区青年夜校秋季班嘉兴南...
【九图有声】“快乐读书吧”经典... 快乐读书吧 经典集结 给孩子的文学启蒙故事 童年的阅读,是照进心灵的第一缕光。它带孩子穿越时空,结识...
90%家长都做错了!北大学长的... 最近《欢乐家长群2》正在热播,剧中辅导作业的场景,总能让爹妈们看着看着就感叹“这不就是我家吗”。现实...
夸出孩子内驱力的万能公式 “你怎么又要催才写作业?上次夸你写得好,白夸了?”“刚夸完你收拾玩具,怎么今天又扔一地?”不少家长发...
西京学院: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师生... 近日,西京学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让饱满浓厚的爱国情感播洒在西京园的每个角落,呈现出一堂深刻生...
国考年龄放宽,35岁+的职场人... 国考年龄放宽,35岁+的职场人迎来"第二春"?中年转体制的机 公务员考试年龄限制的松动,如同一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