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精思国计 细量民生”的校训精神,注重红色基因传承与数智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推进数智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三红三全三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让“真理的味道”历久弥香。
深耕“三红” 构建育人文化
学院将“红色计量”作为育人的鲜明主线,将红色场馆作为实践平台,以红色互联为教学手段,涵育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文化资源。
以红色计量为主线。学院系统梳理中国计量事业发展史,挖掘其中的红色计量历史文物资料、变化轨迹和文化精神,讲述一代代计量人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开设“中国计量史”“计量历史文化专题研究”等特色课程,形成以计量为特色的思政教育主线。
以红色场馆为平台。学院建设体现红色计量的文化展示中心,联动全国首家计量博物馆,创建全景VR党史党建馆,配备大型光影问答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平台。通过“5·20世界计量日”主题活动、红色文化讲座和文艺展演等,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
以红色互联为手段。学院开发“红色互联”小程序,汇集全国各地红色地标,形成“指尖上的红色课堂”。学生通过位置搜索、在线打卡、点亮红色地标等方式,拓展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将红色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贯通“三全” 打通育人链条
学院以“三全”为抓手,将数智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各环节,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场域”的教学新范式,切实解决教学内容分散,实施环节割裂,学习场景局限等问题。
全课程联动互促。学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引领,深挖专业课程中的红色计量元素。教师在计量学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红色计量人物与历史故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全过程督导学评。学院实施全学段、全周期的量化考核机制,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跟踪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表现。构建“校—院—教研室—教师”四级督导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全场域融通共育。学院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打通时空界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贯通、课堂内外互补的“三维场域”。学生既能在计量博物馆、红色文化展示中心现场学习,也能通过“学习强国·红色印记”平台线上学习,还能在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中延展课堂学习。
健全“三化” 夯实育人机制
学院依托数智赋能优势,不断夯实“三化”基础,系统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索形成可持续的长效育人机制,解决了资源整合不够,保障体系不足,品牌影响不大等难题。
协同化聚力。学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各二级学院参加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思政课建设工作指导组”“校思政课教学督导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形成校内部门合力。
制度化护航。学校制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社会实践学分认定细则》等制度文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制度支撑。
品牌化引领。学院打造“世界计量日”“红色计量作品展演”“计量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近年来,学院累计开展品牌活动百余场,覆盖师生近1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育人实效。
学院“三红三全三化”育人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连续提高;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思政课作品大赛中,学生斩获一等奖;红色文化展示平台与线上学习渠道成为学生感悟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深受学生的认可与喜爱。
学院“三红三全三化”育人成果获得社会广泛关注,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院通过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建设共享课程等方式,将成果经验推广至近百所高校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合作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未来,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数智赋能为牵引,不断深化“三红三全三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模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打造具有更高辨识度和计量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计量智慧”。
(兰 婷 周 爽 谢婉莹)